杜聿明在歷史上有過兩重身份:一是國民黨高級將領、蔣介石的心腹愛將,二是新中國文史專員、努力促成兩岸統(tǒng)一的愛國人士,而從他這兩重身份上,也能看到兩黨很多政策的不同。
早前老蔣認為他還有利用價值時,在淮海戰(zhàn)役的緊張時刻仍大肆為杜母舉辦壽宴,但是后來杜聿明被俘后,老蔣就翻臉不認人了,對杜聿明的家人沒有半分優(yōu)待,甚至還間接逼死了杜聿明的兒子杜致仁。
而我黨俘虜杜聿明后,一直非常優(yōu)待,有專門的醫(yī)護人員為他治病,他所患的胃潰瘍、肺結(jié)核、腎結(jié)核等長年痼疾在擔任高官時沒治好,到了功德林反而痊愈了。這不得不說是一大諷刺。
不過蔣氏后來對杜聿明的家人還是有過轉(zhuǎn)變的,因為杜聿明的女婿楊振寧獲得了諾貝爾獎,臺灣省企圖以這層關系讓楊振寧過去幫忙壯聲勢,但楊振寧最終還是與妻子杜致禮一同回到了大陸。
當時楊振寧已是知名科學家,周總理帶著一些干部、工作人員接見了他,其中就包括了杜聿明。這對翁婿此次還是首度相見,彼此還有些尷尬。
楊振寧稱呼杜致禮的母親曹秀清時叫了“媽媽”,但稱呼杜聿明只叫了“杜先生”。周總理在一旁聽后趕緊糾正:你應該叫岳丈大人。
為什么楊振寧對杜致禮的父母會有截然不同的稱謂呢?這一切背后是杜家辛酸的往事。
杜聿明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充當了“救火員”的角色,哪里戰(zhàn)事緊急,就奉命去往哪里,可是一個人的力量再大也無法與人民群眾之力匹敵,最終杜聿明被俘于淮海戰(zhàn)場。
不過這個消息,身處上海的曹秀清并不知情,她通過一些渠道得知國軍打了敗仗,心中非常擔憂丈夫的下落,可去詢問得到的答復卻是“杜將軍已經(jīng)成仁”,曹秀清當時感覺天都要塌了。
沒過多久,她就收到了蔣介石的手諭,上面要求她帶著孩子們一同去往臺灣省,到時候一家人的生活及孩子上學的費用,國民政府會承擔。
失去了主心骨的曹秀清只能跟隨命令走,可到了臺灣,她才體會到什么叫人走茶涼。
曹秀清與杜聿明之母高蘭庭及五個孩子到達臺灣才發(fā)現(xiàn),先前的許諾都是假的,除了一點點微薄的補助金,其他任何安排都沒有。那些許補助金,如何能維持七口人的生活?無奈之下曹秀清只好去找宋美齡,可也沒得到回應。
為了一家人能有飯吃,曹秀清找到杜聿明昔日的故舊,得到了一份在臺北煙酒公賣局制品廠負責收發(fā)的工作。這點工資,糊口都算勉強,因此全家過得非常窘迫。
不久后年事已高的高蘭庭因沒錢治病,在貧困中病逝;長子杜致仁想去美國讀書,家里也沒有多余的錢來支持,只好申請向臺灣銀行貸款,可沒想到最后也死在了此事上。
杜致仁在哈佛大學的學業(yè)只剩最后一年時,臺灣銀行突然將貸款給停了,并且要求杜致仁趕緊償還先前的貸款。如果沒有錢維持讀書,杜致仁就拿不到畢業(yè)證,前面幾年就等于白學了,臺灣銀行等于是把他往死胡同里逼。
當時姐姐杜致禮雖然已經(jīng)跟楊振寧結(jié)婚,但楊振寧尚未成名,家里常常入不敷出,也根本沒辦法拿出一大筆錢來相助,杜致仁能做到的只有寫信給母親。
曹秀清心中氣憤,可她也沒有辦法,只好致電蔣介石,希望老蔣念在杜聿明鞍前馬后的份上能去進行疏通,批3000美元貸款做學費,將來一定會還。等了半個月,老蔣回復了,可只愿意給一千,并且是分兩年給,也就是說,曹秀清拿到手里的只有500美元。
這顯然是不夠的,曹秀清也沒其他辦法,只能硬著頭皮把500美元寄給了兒子,說剩下的自己會再去湊。杜致仁本來滿懷希望,然而得到的連五分之一都沒有,他知道家中情況,母親的話純屬寬慰,所以他想到了死。
當時正值暑假,杜致仁寄住在姐姐杜致禮家中,一天晚上吃過飯后他就回到了臥室,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異常,所以第二天杜致禮叫他吃早飯沒回應,杜致禮也沒有多想。直到中午,杜致仁房內(nèi)沒有絲毫動靜,姐姐心中起疑,推開門才發(fā)現(xiàn)弟弟已經(jīng)服安眠藥自盡了。
親眼目睹弟弟的死,杜致禮流淚滿面,對蔣家盡忠了幾十年的杜聿明在功德林里聽聞了兒子的死訊,內(nèi)心也有了幾分怨恨。楊振寧也無比惋惜,后來直言自己如果能早一年拿諾貝爾獎,或許一切都不一樣了。
杜致仁在1956年自盡,楊振寧于1957年獲得諾獎,真的就差了那么一年。有了名望后,向楊振寧道賀的人很多,杜聿明也以岳父的身份寫了祝賀信,請英國大使館轉(zhuǎn)交給楊振寧的老師,再經(jīng)老師之手給到楊振寧。
親愛的寧婿:我祝賀你獲得諾貝爾獎金,這是中華民族的光榮。杜聿明 即草
楊振寧很快回了信,通過同樣的渠道交給了杜聿明,在信中楊振寧對岳父表達了感謝,同時楊振寧也給身在臺灣省的岳母曹秀清寫了封信,委婉表達了一些信息“您的老朋友與我通信了,他非常關心您,惦記著你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