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梅前的上海,悶熱異常,似乎為徒步平添了幾分難度。不過,曾經(jīng)的蘇州河故事依舊喚醒自己行走的激情。繼靜安區(qū)蘇州河橋下空間觀感之后,把新近的長寧橋下空間見聞也分享給大家。
蘇州河中環(huán)立交橋
蘇州河的橋在市區(qū)有三十多座,大型跨河立交橋橋梁往往是城市空間改造的試驗田。從時間看,長寧區(qū)的中環(huán)立交橋下空間開發(fā)利用走在了前列。
出了北新涇地鐵站,從蒲淞北路前往蘇州河中環(huán)立交橋是個捷徑。短短幾百米的步行,從蒲淞北路右拐,獵豹花紋的橋梁涂鴉展現(xiàn)眼前,長寧區(qū)蘇州河沿線的城市空間在這個立交橋展現(xiàn)出新面貌。
中環(huán)立交橋縱橫交錯、環(huán)環(huán)相繞、空間遞延,不在現(xiàn)場體驗很難想象的畫面。橋下空間大致區(qū)分為四塊,西北段(籃球場),東北段(足球場),東南段(籃球場),西南段(口袋花園)。
蘇州河畔的中環(huán)立交橋,在東西南北立體鋪設的機動車道架構外,你很難想到橋下還有跨越蘇州河的“人行橋、騎行橋”。
走在南北向通道上,俯瞰橋梁間隙的露天籃球場。這視角,滾滾車流里的機動車主們大概是永遠體會不到的。看來這塊區(qū)域的主色調(diào)就是獵豹黃。
這樣的城市空間再利用方式,還真是很有巧思。長足發(fā)展的城市交通,立交橋下的灰空間再利用方面,長寧蘇州河段這里的探索有獨到之處。
波光粼粼蘇州河顏,長寧中環(huán)夜色綻。
在高架橋下的廊橋和步道,欣賞蘇州河的夜景。立交橋的空間感,使得車流穿梭的都市韻律更顯靈動。
河道、步道和橋梁,構成了一首別樣的都市夜曲,動靜之間美感盡顯。幾何空間變幻無窮,橋下空間的線條美孕育出的視界盛宴無與倫比。
夏日運動場
長寧區(qū)蘇州河橋下空間的改造探索,要早于靜安區(qū),面向大眾的運動場所開放,讓鋼筋水泥有了生機活力。
車水馬龍的交通立交橋下的空間,已經(jīng)劃分成籃球、足球、步道的多種場地。這相似的場景,讓我想起靜安蘇州河的南北立交橋下露天籃球場。
這里Rucker Park以籃球場的形式呈現(xiàn),除了增加市民休閑健身的場所外,也巧妙地運用了冗余的交通立交橋空間。
室內(nèi)、室外空間并舉,籃球訓練營在橋下充滿一隅。從南北人行道(自行車道)上俯瞰橋下洛克籃球公園。雖然天氣很熱,但運動不減,活力就是要以運動體現(xiàn)。
跨越蘇州河的人行步道,直抵河對岸的休閑夜景空間,與大橋立交橋構成一體。闌珊夜色,自在的夏風,這里演繹人與城市的風情畫。
靠近立交橋東南的橋下,偌大空間包容下三個足球場。足球場燈光設施齊全,綠茵場地馳騁,真有幾分正規(guī)球場的味道。
馳騁在綠茵場,感受運動的夏風。斑馬色是這片區(qū)域的主色調(diào)。
因地制宜,有機利用,能開拓出來足球場這么大的空間體量,真是沒想到。蘇州河邊上的室外足球場,這里恐怕是上海獨此一家。
走過橋廊,穿越立交橋,漫步夜行。夜色下的景致又煥然一新。三年前,我曾來過這里,仿佛一切都沒變。洛克籃球營的又一片場地出現(xiàn),這次是粉紅色。
人情故事
三年前,我寫了一篇隨筆《行走在長寧蘇州河》。這篇文章中,我對中環(huán)立交橋下街道的景色和人物有許多感嘆,尤其是理發(fā)師這個主題。
三年后再度故地重游,看到這位老者依舊在這里,喜出望外。辨識度極高的紅色著裝,步道邊便民的理發(fā)攤,一個椅子,一部自行車,這是橋下特有的風景線。
頭燈加持下,老爺子精神矍鑠專注投入的樣子。
“老爺子,我也想理發(fā),您方便嗎?”我恭敬脫帽示意自己頭發(fā)。
“你理什么發(fā)?不是好好的嘛?”老爺子一瞥之下對我說到。
“三年前路過這里,看到您在給人理發(fā),當時就有沖動想嘗試,沒來得及等,就拍照留下念想”。
“噢,是嗎?”老爺子從戒備到接納,話語眼神有了轉變。
理發(fā)完畢,老爺子歇下來。我翻出從前的一組路過此地的圖片,還有他當時理發(fā)的背影,他此刻叼著煙斗,看著我手機里圖片,成就感油然。
“我二十三年前就在這里給人理發(fā)了,現(xiàn)在76歲。”老爺子挺自豪告知我。
“當時這里沒有現(xiàn)在這樣的條件環(huán)境。我是理發(fā)造型師,一點不比專業(yè)理發(fā)館的手藝差,街頭擺攤是自己愛好,每天雷打不動早上開始,晚上八九點收班。剛才你看到是我最后一個顧客?!睆牟痪o不慢的表述里分明感到他的自信、尊嚴還有對未來的樂觀。
“這里的立交橋我是見證者,還能再干二十年”。這后半句話讓我十分感觸,老爺子身板硬中氣足,雖然這趟他婉拒我理發(fā)請求,但與之合影算是了卻一樁三年前心愿。
長寧蘇州河橋下空間,因為這番與紅色理發(fā)師的際遇,讓我將他視作特有的路標,構成那里流動的風景線,甚至在告別老爺子時心中許愿:我一定還會再來,下次,下次的下次。相信有緣。
橋下夜游
老爺子理發(fā)處的西首,靠近蒲淞北路的中環(huán)立交橋下,是色彩盎然的口袋公園(橋下空間一段),遠方一組燈光是蘇州河對岸濱河步道。
跨越蘇州河的橋,夜景璀璨。金錢豹,斑馬,火烈鳥構成的非洲動物矩陣,散布在立交橋立交橋,路過這里很容易看到。色彩描繪美,空間營造美。
籃球場邊這句slogan很炫?!耙粋€轉身就把你晃進蘇州河”——誠哉斯言!這球場邊網(wǎng)外就是蘇州河啊。
流動的蘇州河,流動的風景。球場外的三三兩兩的徒步休息者。人從來是風景的構成要素,夜影蘇州河的每個取景點,都是人景合一的所在。
筆者三年前經(jīng)過這里,當時立交橋下這段路尚在鋪建,北新涇蘇州河濱河步道從立交橋下穿行而出,而如今,這樣休閑也是街景之一。
儂好!日復一日不停與行人們打招呼,出梅盛夏來臨之際,這條跑道的“街語”還是挺親切。
揮汗如雨的跑步者,匆匆的騎行者,悠閑的漫步者,愜意的遛狗者……行走在蘇州河的這段,推而廣之的聯(lián)想,蘇州河三十多座橋,以及沿河步道,類似這樣的場景應該不勝枚舉。
讓步于民,還路于民。這類口號正在大量落實變現(xiàn)中,這是筆者的感受,相信也是廣大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感受。上海在變美,變得更人性化。
交通之于大都市,一如血管之于身體。在解決好交通問題后,毛細血管般的便行步道以及公共空間,這些年擺上議事日程,并且卓有成效。
橋是用來溝通跨越的。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到空間跨越,運用在建筑上有自己的規(guī)則與術語。人的記憶與聯(lián)想,也會穿越、跨越的。撫今追昔,展望未來也是。同步見證感受這座城市的變化脈動,橋下空間是抓手,我們的觸覺感觀更是。
靜影沉碧蘇州河夜,北橫通道橋影綻。作為蘇州河中環(huán)立交橋重要構成之一,北橫通道西段的運營確實彈眼落睛,而東段的營建目前尚未徹底竣工。歷經(jīng)十年的19.1公里市政工程,聯(lián)想到這條線路全線貫通,那時將會是什么樣的場景?
行走在蘇州河,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上海城市更新”特約撰稿人
編輯:魏璽玲
審核:夏 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