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達子
本文共2584字,閱讀時長大約5分鐘
前言
就像現(xiàn)在很多自媒體為了流量然后刻意夸大甚至編造一些莫須有的情節(jié),過去的演義和小說也會出于各種各樣的目的去刻意歪曲一些事實~
今天老達子就從中選了4個大家平常經(jīng)常聽到的又被抹黑的比較多的歷史人物,看看有沒有顛覆你的認(rèn)知~
陳世美
陳世美,這個名字在中國幾乎成了“負(fù)心漢”的代名詞,大家一提起他,腦海里立馬就浮現(xiàn)出那種人人喊打的壞蛋形象。
不管是戲劇還是電視劇,陳世美總是個反派角色。劇情里,他中了狀元后,心狠手辣,不僅拋棄了父母,還殺妻滅子,最后成了駙馬,最后慘死在包青天的鍘刀下,仿佛是上天對他罪行的報應(yīng)。
歷史上,陳世美并不像戲劇里那樣拋妻棄子,雇兇殺妻,最后被“狗頭鍘”鍘死。
其實,他的真實名字是陳熟美,曾是清朝云貴地區(qū)的布政使。他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完全沒有戲里描繪的那些丑陋行徑。
真正讓陳熟美背上“陳世美”的惡名,是因為一個不愉快的私人恩怨。有個朋友找他辦事,陳熟美拒絕了,結(jié)果那朋友心里不滿,懷恨在心。
為了報復(fù),他改編了《琵琶記》,把故事中的男主角改成了陳世美,并把妻子秦馨蓮的名字也改成了秦香蓮。這樣,《秦香蓮抱琵琶》這出戲就誕生了。
更有意思的是,這出戲的前一出叫《包公鍘包勉》,里面用到了“龍頭鍘”這種刑具。在古代,龍頭鍘是專門給皇親國戚用的,象征著權(quán)威,而狗頭鍘是普通百姓用的,虎頭鍘則是文武百官的專利。
龍頭鍘的加入讓這出戲更加引人注目,也更能吸引觀眾。為了讓陳世美“高貴”一些,編劇胡夢蝶把他描繪成了一位狀元駙馬,仿佛是皇親國戚,最終使得陳熟美成為了臭名昭著的“陳世美”,這個名聲一直流傳了幾百年。
周瑜
周瑜在羅貫中先生的筆下,被寫成了個心胸狹窄、妒忌賢能的角色。羅貫中先為了凸顯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故意把周瑜描寫得有些小氣、心眼兒多。
在羅貫中之前,像蘇東坡、洪邁這些文人,都對周瑜贊譽有加。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里,寫周瑜時可是大加夸獎,不僅提到他“羽扇綸巾”,還有“雄姿英發(fā)”,整個人物形象都很高大。
可惜,到了《三國演義》里,諸葛亮不僅把周瑜的“羽扇綸巾”給搶走了,甚至還搞了個“三氣周瑜”的情節(jié),最后把周瑜描繪成了一個因嫉妒而心臟病發(fā)的可憐人物,導(dǎo)致大家都流傳出“既生瑜,何生亮”的說法。
不過,實際情況是,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完全是周瑜指揮的,諸葛亮雖然有策略上的影響,但并沒有直接參與戰(zhàn)斗,戰(zhàn)后還回去了劉備那邊,和周瑜根本沒什么交集。
所以,后人對周瑜的誤解,很多其實是從小說開始的,歷史中的他,遠(yuǎn)沒有那么復(fù)雜。
正史里的周瑜簡直是三國時期年輕英雄的代表,他不僅人品高潔、氣度非凡,比《三國演義》里那些小說化的描述要更讓人佩服。
首先,他的出身非常顯赫。周瑜是廬江周氏的世家子弟,父親是洛陽令周異,家族里有不少人都曾擔(dān)任過高官,像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曾擔(dān)任過太尉,足見他出身的高貴。
再說他那相貌和才華,真的是難得一見。根據(jù)《江表傳》的記載,周瑜年少時就展現(xiàn)出了過人的才華,風(fēng)采絕倫,可以說是當(dāng)時的俊朗人物。此外,周瑜在音樂上也非常有造詣,幾乎是個全能型的人才。
《三國志》里提到,他從小就對音律有很深的研究,甚至連喝了點酒之后,也能準(zhǔn)確發(fā)現(xiàn)音樂中的任何瑕疵。時人都說,“曲有誤,周郎顧”,就是指他那敏銳的音樂天賦。據(jù)傳《長河吟》是周瑜原創(chuàng)的。
當(dāng)然,周瑜最為人稱道的,還是他的軍事才能。他的謀略可謂是無人能敵,幾乎沒有遇到過能和他抗衡的對手。他參與的戰(zhàn)役,包括攻占橫江、奪取當(dāng)利、打敗秣陵,甚至在赤壁之戰(zhàn)中一舉擊敗曹操,戰(zhàn)績累累。
孫權(quán)非常欣賞他,曾稱他有“王佐之資”,更是坦言:“沒有公瑾,我是當(dāng)不上皇帝的?!?/strong>雖然周瑜短短三十六年便英年早逝,但他為江東的建設(shè)和擴張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忠誠、果敢、才智兼?zhèn)?,連史學(xué)家陳壽都不得不承認(rèn),他真的是個“實奇才”。
尹志平
小時候看李若彤演的《神雕俠侶》,我真的是超級喜歡小龍女,簡直被她迷得不能自拔。尤其看到尹志平偷親小龍女的那一集,真是氣得我心臟都快停了,簡直恨不得拿劍去找他算賬。
可以說,我當(dāng)時有多愛小龍女,就有多恨尹志平,心里那個火啊,簡直是忍無可忍!
當(dāng)然,在金庸的小說里,尹志平的形象也不止這一面,比如在《倚天屠龍記》中,他就更是個讓人討厭的角色,最后被張無忌一刀廢了武功,真是痛快。
但如果我們把目光轉(zhuǎn)向歷史,尹志平的真實面貌就完全不一樣了。事實上,他并不是金庸筆下那個讓人反感的小人,而是一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尹志平生活在金末元代,是一位道士,確實是全真教的弟子,而且拜過丘處機為師。
更厲害的是,他后來成了全真教的第六代掌教真人。
在他的領(lǐng)導(dǎo)下,全真教迎來了鼎盛時期。他不僅勤奮教學(xué),嚴(yán)于律己,而且一生追求簡樸,不慕榮華富貴。人們對他的評價是,身處亂世,依然保持淡泊名利的態(tài)度。
有句話說得好:“盛世見佛門,亂世見道士?!碑?dāng)時元朝動蕩不安,尹志平帶領(lǐng)全真教積極投身社會,致力于幫助百姓,真正做到了“拯救蒼生”。
葉公
《新序·雜事五》中有一段劉向的記載:“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夫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拖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p>
這段故事,就成了“葉公好龍”這個成語的來源。意思是表面上說喜歡某樣?xùn)|西,實際上根本沒那個真心,甚至有點“紙上談兵”或者“心口不一”的意味。
不過,歷史上真正的葉公其實并不是個這么做作的人。
葉公,原名沈諸梁,是春秋時期楚國的貴族,羋姓,沈尹氏,字子高。由于他被封在葉地,后人就稱他為“葉公”。
當(dāng)葉公被任命為葉地的地方官后,他發(fā)現(xiàn)這里水災(zāi)問題嚴(yán)重,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就開始著手治理水患,他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在每個水流出入口處都畫上龍,并稱之為“水龍頭”,以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因為他知道龍王是主管行云降雨的靈異神物,所以就畫了個龍。
這便是后來被葉公好龍的出處,那明明葉公畫龍是為了求雨,為什么會被衍變成了現(xiàn)在的貶義詞,這就得追溯到他和孔子的治國理念不一樣而引發(fā)的,這里就不展開說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下~
老達子說
讀完以后,大家應(yīng)該對上面幾位有了重新的認(rèn)識了吧!古往今來,被抹黑的人有很多,這樣的事也一直在持續(xù)發(fā)生,希望我們都能在這個自媒體發(fā)達信息爆炸的時代里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