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核心進展
北京第三工廠正式落地
6月19日,小米集團全資子公司小米景曦科技有限公司以6.35億元成功競得北京亦莊新城YZ00-0606街區(qū)0110地塊,土地面積48.5萬平方米(約727畝),規(guī)劃用途為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整車與零部件制造,使用年限50年。該地塊緊鄰小米汽車現有的一期、二期工廠,明確將用于建設北京第三工廠,標志著小米汽車產能擴張邁出關鍵一步。
二期工廠竣工在即
小米汽車二期工廠(位于亦莊新城0106地塊)自2024年7月啟動建設,目前已接近竣工。根據環(huán)評信息,二期工廠建設周期僅10個月,充分體現小米的"超強執(zhí)行力"。第三工廠預計參考相同效率,最快有望于2026年年中投產。
全國布局:武漢上海新工廠規(guī)劃浮出水面
除北京外,小米汽車同步推進多地工廠布局:
武漢將建兩座超級工廠:首個工廠計劃落戶武漢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通航產業(yè)園,招聘崗位已釋放建設信號。武漢憑借完善的汽車產業(yè)鏈(東風、小鵬等車企聚集)及雷軍的湖北籍背景成為戰(zhàn)略要地。據悉,武漢工廠將專注于增程式SUV車型YU7的生產。
上海工廠納入規(guī)劃:選址考慮長三角汽車產業(yè)鏈優(yōu)勢(如臨港、嘉定產業(yè)群),可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小米此前已在上海設立汽車研發(fā)中心,具備前期基礎。
產能擴張的緊迫動因
交付壓力持續(xù)加劇
小米SU7自交付以來長期"供不應求",提車周期一度超過1年。一期工廠雖實行"兩班倒"生產(月產2-3萬輛),產能已達極限。
新車上市倒逼產能升級
第二款車型增程SUV YU7即將上市,疊加SU7訂單積壓,即使二期工廠投產仍需面對產能爬坡壓力。新工廠建成后,小米年產能有望突破百萬輛量級。
戰(zhàn)略深意:從"北京名片"到全國生態(tài)
扎根北京制造高地:雷軍多次強調"小米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企業(yè)",三座工廠形成亦莊智能汽車產業(yè)集群,強化本地產業(yè)鏈話語權。
輻射全國供應鏈:武漢工廠利用中部汽車重鎮(zhèn)資源,上海工廠對接長三角高端零部件體系,實現供應鏈多點布局。
技術協同加速:北京工廠聚焦純電車型,武漢側重增程技術,上海依托研發(fā)中心推動智能化,形成技術互補。
展望與挑戰(zhàn)
隨著三地工廠落地,小米汽車有望在2026年徹底緩解產能瓶頸。但挑戰(zhàn)仍存:
多工廠同步建設對資金鏈和工程管理提出極高要求;
增程式技術(武漢工廠)與純電技術(北京工廠)需實現生產協同;
市場競爭加劇下,需確保新車型YU7的產能爬坡效率。
小米此次布局彰顯其從"互聯網造車"向"智能制造巨頭"轉型的決心,也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格局注入新變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