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小說風靡全國,驚動軍中高層,羅榮桓親自拍板,一位轉業(yè)作家被召回軍隊,授予上校軍銜,這在當時是破格,也是不尋常,曲波,憑什么?
從前線退下來的“筆桿子”,不是誰都能寫《林海雪原》
曲波不是文人出身,他不是坐在案前編故事的作家,而是從戰(zhàn)場上退下來的軍人,一身傷,幾次命懸一線。
1923年,曲波出生在山東黃縣,家境貧寒,16歲就加入八路軍,剛剛懂事,就端起了槍。
1939年他所在部隊編入冀中軍區(qū)第三軍分區(qū),跟著游擊隊在敵后活動,沒槍搶鬼子槍,沒吃就吃草根樹皮,寫書的紙,得靠戰(zhàn)士們從日軍據(jù)點里搶來。
到了1945年,抗戰(zhàn)勝利,他沒退伍,調入東北,參加內戰(zhàn),他在林區(qū)、雪原里打過伏擊,也反復和地方土匪、特務交過手。
在一次剿匪行動中,頭部重傷,部隊沒等抬回救治,直接就地埋了兩位同伴,他活下來了,但留下嚴重腦傷,患上癲癇,發(fā)病時渾身抽搐,口吐白沫。
1950年,組織批準他轉業(yè)療養(yǎng),他的軍銜和崗位也就斷了,從槍桿子變成筆桿子,沒人多問。
可沒幾人知道,他腦子里攢著個故事,有血、有戰(zhàn)、有智斗、有死局。他在部隊時認識的楊子榮,犧牲得讓人揪心,他想寫他,寫那群消失在雪林中的人。
一開始沒人在意,軍區(qū)文工團的同志勸他寫短文、寫快板,“不要搞大部頭?!钡麍猿?。
從1953年開始,他在天津一家小單位邊養(yǎng)病邊寫作,用鉛筆起草,靠記憶和日記拼出整段場景。
楊子榮的潛伏、座山雕的兇狠、李勇奇的警覺,全是他親歷親聞。
寫完后,他找不到出版社愿意一次性刊登,就給《解放軍文藝》寄了連載稿件,編輯一看,愣住了,這是軍事題材小說里極少見的精致謀篇,有偵察、有匪氣、有層層反轉,不只是寫“斗爭”,而是用節(jié)奏打動人。
1955年,《林海雪原》開始連載,讀者來信一箱接一箱,士兵看了掉眼淚,地方群眾也愛看,195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單行本,不到一年印了200萬冊。
那年中國人口剛過6億,這就意味著,每三十人里,就有一個讀過這本書。
轟動背后,一紙調令改變了作者命運
1957年,《林海雪原》不僅成了暢銷書,也成了軍中參讀范本,總政點名推廣,地方軍區(qū)號召官兵“學偵察兵精神”。
但曲波這時的身份,還是“轉業(yè)干部”,掛在地方單位,編制是“干部病休”。
作品火了,人也被關注了,文學圈有人說,曲波是“從部隊脫胎的寫作者”;軍隊系統(tǒng)卻沒把他算進來。他不上軍籍、無職務、無編制、無軍銜。
這時候,總政治部專門開會研究,會后,羅榮桓元帥親自圈批:“此人應召回部隊,恢復軍籍,授予上校軍銜。”
這是破格決定,按規(guī)矩,轉業(yè)三年以上不能恢復軍籍,更不能直接授上校,可這一次不同。
軍隊需要形象,需要典型,需要一個真正“打過仗、寫過書、活得硬”的人,來代表軍旅文藝的高度。
于是,1958年初,曲波接到通知,立即赴北京報到,編入總政文化部,正式恢復軍籍,授予上校軍銜。
這不是榮譽頭銜,是實打實的軍隊崗位,他不再是地方文藝干部,而是穿回軍裝,領薪、帶隊、授課、搞創(chuàng)作。
回到部隊的曲波,住在總政分配的家屬樓,窗邊放著一支步槍,是紀念物,也是他的念想。
在總政期間,他參加了軍內文藝改革,組織偵察兵代表交流,還嘗試改編《林海雪原》劇本,但始終拒絕將作品“戲說”。
他寫過一封信,里頭提到:“我不能夸大,沒有經歷過的我不寫,經歷過的我就寫到底。”
這句話,后來印在解放軍藝術學院的講義封面上,成了軍旅文學的標準線。
曲波不是靠想象寫作的,他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伏擊、每一次識破,都源自生活。他曾說:“我不是小說家,我是記錄者?!?/strong>
這一紙調令,不僅讓他回了部隊,也讓整個軍旅文藝界重新認識了什么叫“從戰(zhàn)場上走出來的筆”。
穿軍裝的作家,不寫“英雄”,只寫真事
曲波回部隊后,并沒有享受特殊,他分到總政文化部創(chuàng)作室,軍銜是上校,工作編號按副團級定編。
起初,安排他參與文藝審稿和青年作家培訓,但很快,他自己要求調崗:“不要只讓我審稿,我還想繼續(xù)寫?!?/strong>
他從沒接受過正規(guī)文學訓練,寫作的底子,就是當兵那幾年在敵后讀的小冊子和戰(zhàn)地筆記。
總政文藝室的同志勸他多讀點蘇聯(lián)文學,他讀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后只說了一句:“那個保爾,也吃過雪?!?/strong>
軍內文藝創(chuàng)作當時有標準套路,“英模+升華+勝利”是標配,但曲波寫的,偏偏不合規(guī)矩。
他筆下的楊子榮,是個聰明人,但也有脾氣,有獨斷的冒險精神;李勇奇是政治干部,卻常常面臨兩難,不是道德楷模。
小說中出現(xiàn)的“匪首”座山雕、欒平、蝴蝶迷,都是復雜人物,不是“臉譜”。
這在當時,是突破。
他在一次軍內文藝座談會上提出:“文學不是喊口號,是把經歷寫出來?!闭f完后,臺下一片靜默。好幾位文藝處干部私下勸他“要注意方向”,別太實在。
但羅榮桓再次支持了他,他認為曲波的寫作“有火氣、有汗、有泥濘”。
1959年,總政批準曲波擔任《解放軍文藝》副主編,并開始參與新兵文藝教育試點。
也就是從那年起,新入伍的文藝兵,入營第一課讀的,不再是文件摘要,而是《林海雪原》的節(jié)選。
那一段時間,他筆耕不輟,卻始終沒再出第二部長篇,他寫過短篇,也寫過報告文學,但都無法超越《林海雪原》的深度與厚度。
他曾嘗試寫抗美援朝的戰(zhàn)地故事,寫到一半撕了,他說:“我沒經歷,我寫不真?!?/p>
當時有人批評他“題材狹窄、能力有限”,他沒辯解,只回了一句:“不熟的路,我不走?!?/strong>
他也拒絕外調,多個文聯(lián)系統(tǒng)單位邀請他擔任編委,都被他回絕,他要的不是頭銜,是一個繼續(xù)寫“熟路”的空間。
他的軍裝,從不是裝飾,而是根,他在講課時說過一句話:“我寫的時候,還想著如果再回前線,能不能拿得動槍?!边@句話,聽上去像玩笑,實際上是底線。
沉默的晚年,一支筆寫盡林海血
1970年代末起,曲波逐漸從創(chuàng)作一線淡出,他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癲癇發(fā)作頻率升高,腦血管硬化嚴重。
他開始頻繁住院,一次病危通知書上寫著:“戰(zhàn)傷后遺癥并發(fā)神經系統(tǒng)衰竭?!?/strong>
即便如此,他還常拄拐去軍藝講堂講課。教的都是最基礎的:如何寫“人”,如何寫“真”,如何寫“細節(jié)”。
他堅持一個觀點:文學不能脫離生活,“你沒蹲過林子,不知道夜里有多冷;你沒端過槍,就別寫怎么射擊?!?/strong>
學生有人不理解,有人暗中笑他守舊,但也有不少青年軍旅作家在他身上學到了另一種東西——敬畏。
他的房間簡陋,除了兩柜書和一摞作業(yè)本,最顯眼的就是窗邊那支步槍,那是老部隊送的紀念品,退役型號,不能用,但他每次犯病醒來,總會盯著那支槍出神。
2002年,曲波病逝。去世前十天,他在醫(yī)院病床上寫下一段手記:“楊子榮死了,我不能寫他活著;我也快走了,但他比我早,算是先探路。”
他沒有再出一部代表作,但他的那一部,足以成為一個時代的文藝標簽。
2005年,央視重拍《林海雪原》,導演組拜訪他遺孀王恩志,王拿出當年第一版小說樣書,封底一行字:“此書獻給那些真正見過血的兵。”
這句話,不是宣傳詞,也不是噱頭,而是曲波留給后人的信念。
他不是最有文采的作家,但他是真正用命寫作的人,他沒有故作姿態(tài),沒有斧鑿痕跡,也從不討好讀者,他只寫自己走過的雪原,看過的林海,和身邊那個叫楊子榮的兵。
他筆下的戰(zhàn)斗,從沒結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