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穹
提起花市,相信不少市民朋友都對花市棗苑社區(qū)那棵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一級古樹酸棗王印象深刻。其實在棗苑社區(qū)8-9號樓之間的地下室,還隱藏著一座花市社區(qū)博物館,今天我們就去打卡這座咱北京市第一座社區(qū)博物館,也將花市的前世今生和風(fēng)土民情逐一道來。
花市
最早并非因“花”而得名
追根溯源,花市的由來和“花”真沒有關(guān)系。早在元朝定都大都后,今天的花市靠近崇文門一帶可謂風(fēng)景秀麗、水草豐美,成為達官貴人建造私家園林的好地方,當(dāng)中比較出名的包括萬柳堂、玩芳亭和水木清華亭等。
到了明成祖朱棣遷都修建北京城的時候,于崇文門外建造了神木廠,用來儲存建筑木料,故而花市一帶得名神木廠大街。
直到清朝入關(guān)后,花市附近誕生了20余座廟宇,每逢佳節(jié)就格外熱鬧,尤其以東北角的蟠桃宮廟會最為出名。與此同時,周邊也隨之聚集了大量攤販和手工藝人,靠制作和售賣絹花謀生,就這樣被稱作花市至今。
走進花市社區(qū)博物館,給筆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過于絹花展品??蓜e小看這些絹花,背后都是民間工匠藝人智慧的結(jié)晶。在清代,受旗人習(xí)俗影響,北京城不論是宮廷民間,抑或是老婦少女,都習(xí)慣在頭上或衣服上別幾朵絹花。而花市作為絹花發(fā)祥地,從這里生產(chǎn)出來的絹花除了用絲絹制成外,還包括紙花和絨花,更以“京花”之美名享譽八方。
近代花市絹花最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是張寶善老先生,其祖上就專門為清廷制作“宮花”,而張寶善從13歲起和父親學(xué)習(xí)手藝,后來還拜師絨花高手高老太太,從她那里學(xué)到了“麒麟送子”“福祿壽三星”等獨門絕技,以“絨鳥張”聞名花市。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guān)懷下,張寶善將絹花手藝發(fā)揚光大,成功出口多國,并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藝人”稱號。
除了大名鼎鼎的絹花,花市絹人同樣色彩斑斕。說到絹人的起源,在目前國內(nèi)已知的相關(guān)文物中,年代最早的當(dāng)屬1973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絹木俑,經(jīng)考證為唐代貞觀七年(公元633年)的作品,充分說明了經(jīng)過絲綢之路多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交融,絹人手藝逐漸流傳,直至“飛入尋常百姓家”。
到了清代光緒年間,花市絹人也早已同絹花一樣聞名遐邇。詩人李虹若在《綾美人》一詩中這樣稱贊絹人的活靈活現(xiàn)和鬼斧神工:“如卿方是綺羅身,云雨巫山夢里春。只恐夜深呼欲下,令人不敢喚真真。”
葡萄常
傳女不傳男的花市手工絕活
在花市社區(qū)博物館一角,有一株“葡萄架”,如果不仔細觀察,還真有種想摘下一串細細品嘗的感覺呢!其實這株“葡萄架”正是揚名四海的“葡萄?!苯茏?,堪稱傳女不傳男的花市手工絕活。
話說那是清代光緒二十年(1894),清廷為了慶賀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將各種壽禮統(tǒng)一運往頤和園,其中就包括一株仿真葡萄架。一次慈禧太后在聽?wèi)虻臅r候,突然發(fā)現(xiàn)了陳列在德和園大戲樓旁的這株碩果累累的葡萄架,當(dāng)即下旨太監(jiān)前去采摘,結(jié)果被告知都是假葡萄,是蒙古正藍旗旗人韓其哈日布用玻璃燒制而成。慈禧太后聽后大悅,很快就召見了韓其哈日布,封其妻子為“富貴常在”,并賜御筆匾額“天義常”一塊。從此韓其哈日布改姓常,取名為常在,在花市把天義常招牌亮了出來,靠燒制玻璃葡萄為生,是為“葡萄?!薄?/p>
1915年葡萄常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一等獎,至此聲名遠播海外,但是后來常家男丁無法扛起振興家族手工藝的重擔(dān),最終由常氏一門姑侄姐妹五人予以繼承,并定下了傳女不傳男的規(guī)矩。
為了守住葡萄常的家業(yè),常門五女將終身未婚。隨著“葡萄常五姑娘”的相繼離世,葡萄常手藝也一度失傳。2004年常家后代常弘和常燕姐妹在北京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的幫助下,重新恢復(fù)了葡萄常的工藝,由她們精心打造的葡萄作品進入新中國55周年民間藝術(shù)展,標(biāo)志著這一絕活得以新生。
蟠桃宮廟會
老北京民俗佳節(jié)的絕唱
之所以花市享譽老北京,尤其是那么多的精雕細作手工藝得以傳承,昔日的蟠桃宮廟會不僅提供了“嫁衣”,更留下了屬于老北京民俗佳節(jié)的未了余緒。
蟠桃宮原位于花市至崇文門東大街東口一帶,全名為護國太平蟠桃宮,始建于明代,后于清代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重修,供奉王母娘娘。
全盛時期的蟠桃宮由三座殿宇組成,其中山門前有石獅和旗桿石各一對,山門上刻有“護國太平蟠桃宮”石匾一個。走進山門后,就能依次看到鐘樓、鼓樓、靈官殿和王母殿,而王母殿四壁墻上有一座鰲山,上面雕有給王母娘娘祝壽的群仙,且人數(shù)眾多,規(guī)模宏偉,為清代泥塑藝術(shù)不可多得的巨作。
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一至初三,蟠桃宮都要大辦廟會三天,是為“蟠桃盛會”。為了迎接“盛會”,從花市到崇文門,沿途都是商販和手工藝者,還有各種民間雜耍和絕活表演,好不熱鬧。從皇室貴胄,文人墨客再到尋常百姓,大家齊聚這“蟠桃盛會”,或品嘗美味小吃,或燒香跪拜,抑或郊游踏青,還有虔誠的婦女,專程來到蟠桃宮,只求早生貴子?!绑刺覍m里看燒香,頑耍沿河日五常。童冠歸來天尚早,大通橋上望漕糧?!敝v的就是“蟠桃盛會”這一老北京昔日的民俗盛況。
1987年為了修建東便門立交橋,蟠桃宮主體建筑被拆除,不過其中的“護國太平蟠桃宮”碑卻保存了下來,被遷往立交橋南側(cè)綠地,作為蟠桃宮廟會的最后見證。
參觀完花市社區(qū)博物館后,再去看看那棵酸棗王。從金代栽種至今,這棵高15米、冠幅11米、胸圍393厘米、歷經(jīng)雷擊冰雪風(fēng)霜而不死、一路從金中都城走到今天的國家一級古樹,是見證花市歷史的“活化石”,更是今日花市復(fù)興的守望者。
編輯/王勉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微信號|bqyip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