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匠山行記(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獲得授權
What if——假如
在荷蘭鹿特丹,三位名字拗口的建筑師——韋尼·馬斯(Winy Maas)、雅各布·凡·里斯(Jacob van Rijs)和娜莎莉·德·弗里斯(Nathalie de Vries)——于1993年把姓氏首字母湊在一起,組成了MVRDV 事務所。
誰也沒想到,這個字母組合日后會成為建筑界“腦洞大開”的代名詞。
當全球建筑師都在為城市人口爆炸憂心忡忡時,MVRDV卻興奮地搓手:“密度?那正是我們的游樂場!”
他們信奉庫哈斯的高密度建筑學策略,把堆積和層疊玩出了新高度。
01
當限制條件成為設計密碼
▲MVRDV網站主頁
走進MVRDV的工作室,你會誤入數(shù)據(jù)叢林。這里沒有傳統(tǒng)建筑事務所的草圖滿天飛,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數(shù)據(jù)圖表和3D模型。
這就是他們獨創(chuàng)的“數(shù)據(jù)景觀”(data-scape)——把規(guī)范限制變成設計靈感的煉金術。
▲事務所創(chuàng)始人之一Winy Maas
在荷蘭這個每平方米都要精打細算的國度,MVRDV把限制當作游戲規(guī)則。他們用計算機把各種制約因素轉化為可視化數(shù)據(jù),生成的設計方案如同破解密碼的密鑰。
▲“多孔之城”模型
02
三座建筑與城市的奇妙對話
鹿特丹藝術倉庫
▲建筑與環(huán)境
2013年,鹿特丹市中心突然出現(xiàn)一個巨型“不銹鋼沙拉碗”。走近看,1664塊鏡面玻璃拼成的碗壁,把整座城市扭曲成超現(xiàn)實主義畫作。
“為什么把倉庫建在市中心?”面對質疑,MVRDV眨眨眼:“倉庫為什么不能成為景點?”
▲建筑與人
這座39.5米高的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倉庫,藏著顛覆性的野心:全球首座對公眾開放的藝術品倉庫。151,000件藏品中99%空間對外開放,人們可以隔著玻璃觀看藝術品修復過程。
▲中庭空間
建筑內部如同科幻片場:5條Z字形樓梯交錯穿梭,13面懸空玻璃櫥窗漂浮中庭。當你氣喘吁吁爬到屋頂,75棵樺樹和杉樹組成的森林突然出現(xiàn)——這里藏著能眺望全城的秘密餐廳。
“我們想打破博物館只能展示7%藏品的魔咒?!痹O計師指著雨水收集系統(tǒng)解釋,“連澆樹的水都是屋頂收集的,這就是我們的循環(huán)經濟學?!?/p>
▲屋頂森林
漢諾威世博會荷蘭館
▲項目概覽
時間倒回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當其他國家展館還在平面鋪陳時,MVRDV直接建了座40米高的“三明治塔樓”,把整個荷蘭生態(tài)圈豎起來了!
▲軸測拆解
在屋頂花園,風車悠悠地轉動;雨林層的霧氣氤氳伴隨著森林層的鳥鳴啾啾;往下的根系層泥土芬芳,番茄在園藝層中成熟,蘆葦在沙丘層中搖曳。
自上而下,自然通過人為的堆砌被創(chuàng)造出來,回應了當年荷蘭館的主題:“荷蘭創(chuàng)造空間”(Holland Creates Space)。
▲效果圖示意
對于荷蘭這樣一個缺乏土地的國家,該場館展示了一種理想的原型,即建筑能夠作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與自然相融,并實現(xiàn)自身內部資源的循環(huán)。
Matrix ONE辦公樓
2023年,阿姆斯特丹科技園冒出個“樂高大樓”。遠看是普通玻璃方盒子,近看才發(fā)現(xiàn)暗藏玄機——整棟樓被設計成可拆卸的巨型拼圖。
▲項目概況
“傳統(tǒng)建筑拆除就是災難,”MVRDV指著鋼框架解釋,“而這里90%的材料能回收重用?!甭菟ㄟB接的預制構件、模塊化鋁板立面、可整體拆卸的樓梯,連電路系統(tǒng)都做成插拔式。
▲“可拆卸式分析”
屋頂1000㎡太陽能板供電,地下室儲水池收集雨水。中庭那個Z字形“社交樓梯”成為網紅打卡點——臺階暗藏無線充電,毛氈墻面吸收噪音,設計師甚至在臺階夾角預留了“八卦聊天區(qū)”。
▲社交樓梯
“社交樓梯”與建筑中的其他公共設施相輔相成,例如位于一樓的餐廳以及位于樓梯頂部的酒吧等。這些社交功能輻射到Matrix創(chuàng)新中心的其他建筑,供所有員工使用。
▲中庭休息區(qū)
03
MVRDV的四種建筑語言
密度
在MVRDV眼中,高密度不是無奈選擇,而是創(chuàng)造力的狂歡場。
鹿特丹市場大廳項目里,他們在拱形建筑內塞進228間公寓、商鋪甚至停車場,天頂彩繪果蔬圖案,讓買菜變成沉浸式戲劇。
當別人抱怨場地太小時,Nathalie de Vries表示:“我們看到的都是立體拼圖的可能性?!?/p>
▲鹿特丹市場大廳
反轉
倉庫必須藏在郊區(qū)?MVRDV偏要把它變成市中心地標。辦公樓只能正經嚴肅?他們在VPRO廣播公司大樓里造出“交錯的復雜空間”,員工順著坡道就能滑到咖啡廳。
常規(guī)是拿來打破的,正如世博會荷蘭館的建筑語言:“誰說生態(tài)展示非得平鋪直敘?”
▲VPRO廣播樓內景
綠色
從鹿特丹倉庫的屋頂森林,到綠色之墅的盆栽立面,MVRDV把植物當作會呼吸的建材。
Winy Maas在著作《綠色浸染》中宣言:“讓爬山虎攻占寫字樓,在摩天樓頂種麥子——這才是未來城市。”
▲綠色之墅
幽默
阿姆斯特丹“山谷綜合體”表面看是嚴肅的商業(yè)大廈,走近才發(fā)現(xiàn)建筑立面突然“長出”懸空花園和飄窗,像被隱形巨人摳出幾個洞。
▲山谷綜合體
MVRDV對此表示:“我們在玩現(xiàn)實版我的世界?!?br/>
結語
站在Matrix ONE辦公樓的可拆卸樓梯上,工人們正在更換一塊太陽能板。項目經理拍著鋼骨架說。這座90%材料可回收的建筑,或許某天會變成自行車棚、藝術裝置,甚至某個孩子的樹屋。
而鹿特丹那個“鏡面魔碗”前,游客們舉著手機尋找最佳反射角度。一對情侶也許會發(fā)現(xiàn)——曲面玻璃里反射出被拉成心形的城市天際線。
MVRDV用三十年的實踐證明:當建筑學會說話,它說的不是冰冷的數(shù)據(jù),而是充滿驚喜的“what if”。
資料引述:
1.《博伊曼斯·范·伯寧恩藝術倉庫,鹿特丹 / MVRDV》-谷德設計網
2.《漢諾威世博會荷蘭館2.0,德國 / MVRDV》-谷德設計網
3.《Matrix ONE實驗辦公大樓,阿姆斯特丹 / MVRDV》-谷德設計網
4.《MVRDV 新作“綠色之墅”,一個覆滿植物的街角住宅》-ArchDaily
編輯陳波
責編 王梓宇
- End -
內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責聲明|
本文轉載自:匠山行記
尊重知識產權,版權歸原創(chuàng)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創(chuàng),否則均為轉載或出自網絡整理, 如發(fā)現(xiàn)內容涉及言論、版權問題時,煩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做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