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消息(通訊員 黃奕橙 錢梓浩 報道)為讓非遺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以非遺助力文化自信,7月18日,武昌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智能之光”螢火繪夢志愿服務隊在黃梅縣古塔社區(qū)“愛心托管班”中開展“當非遺遇上黏土”特色教育課程,通過趣味手工形式讓非遺文化走進課堂。
課程伊始,主講老師漆子月向孩子們介紹了黃梅戲、剪紙等本地非遺項目的歷史與特色,用故事講述非遺技藝的傳承歷程,瞬間吸引了小朋友們的注意力。隨后,漆子月老師展示用黏土捏制的非遺圖片,孩子們眼中充滿對創(chuàng)作的期待,課堂瞬間被濃厚的探索氛圍籠罩。
非遺戲劇臉譜制作中,漆子月老師先以紅色黏土示范臉譜額頭輪廓的捏制,強調(diào)左右對稱的要點,再用黑色黏土細致勾勒眉眼線條,講解“紅臉忠義、白臉奸詐”的色彩象征。隨后轉(zhuǎn)入中國結(jié)元素創(chuàng)作,志愿者老師手把手教孩子們將黏土搓成均勻細條,通過“繞、壓、粘”手法還原平結(jié)、吉祥結(jié)的紋路。
課程結(jié)束后,孩子們紛紛展示自己的作品,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盧梓霖同學舉著自己的作品開心地說道“我今天做了一個臉譜,原來用黏土捏制非遺這么有趣,以后我還要學更多關(guān)于非遺的知識。”漆子月老師表示:“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超出預期,非遺元素在他們手中有了新活力。這樣的活動讓文化傳承變得更鮮活。”此類課程可多結(jié)合本地非遺資源,讓教學更具地域特色。
此次課程圓滿完成了非遺文化普及與動手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讓孩子們在創(chuàng)作中加深了對非遺文化的理解。武昌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智能之光”螢火繪夢志愿服務隊將繼續(xù)推出更多特色課程,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注入青春活力,讓文化傳承與愛心服務在社區(qū)持續(xù)綻放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