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迪亞蒙德的加拿大網(wǎng)友,在2010年第一次來中國前的準備工作,堪稱一部諜戰(zhàn)片的預演。
他不僅將護照和醫(yī)療文件反復復印,隨身攜帶好幾個應急包,甚至把錢分成幾份,分別藏在襪子里、不同的口袋里、乃至手機殼里
他聽了太多關(guān)于中國的“恐怖故事”,以至于把自己武裝成了一個隨時準備應對不測的特工。這種草木皆兵的姿態(tài),聽起來滑稽,背后卻是西方輿論場常年累月對中國系統(tǒng)性偏見的鐵證。
一位經(jīng)常穿梭于歐美、名叫“pop n”的法國網(wǎng)友,坦言自己曾帶著非常以西方為中心的視角。
在他固有的認知里,“發(fā)展中國家”這個標簽似乎就意味著破敗和陳舊。可當他置身于中國的人口密集區(qū)時,他迷茫了——“我不知道發(fā)展中國家是什么意思了”。
他所看到的,是嶄新的公路、橋梁、隧道,是風馳電掣的地鐵和火車,是讓他這個習慣了紐約那有百年歷史、緩慢又嘈雜的地鐵和顛簸道路的歐洲人,感到無地自容的現(xiàn)代奇跡。這哪里是他想象中的“發(fā)展中”?
這分明是超越,是讓他熟悉的西方世界相形見絀的“發(fā)達”。當他用“驚人”來形容中國的基礎設施時,那個被媒體塑造的“落后”幻影,便在高鐵的呼嘯聲中灰飛煙滅。
第二個不堪一擊的偏見,是所謂的“中國很危險”。
這個觀點,連法國網(wǎng)友自己都說“不知道是從哪兒來的”。在他為期十天的中國之行中,預想中的任何危險或?qū)擂吻闆r都未曾發(fā)生。他感受到的是極致的安全。
夜幕下的巴黎,成群的單身男性可能會恐嚇行人,讓他感到不安;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你得時刻提防自己的包被偷走。而在中國,他感受到的卻是每個人的真誠
這種安全感并非個例。一位名叫喬納森的西班牙網(wǎng)友,在中國西南的成都生活學習,他參與籃球、乒乓球、戶外攀巖等各種活動,與來自天南海北的各族學生打成一片
從七歲到八十二歲的對手,在乒乓球桌上“虐”他千百遍,但賽場之外,永遠是彬彬有禮。這種深入骨髓的友善與秩序,讓“危險”二字成了一個笑話
當一個社會能讓異國他鄉(xiāng)的游客在深夜安心地走在街上,當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充滿了善意而非算計,所謂的“危險”,不過是某些媒體為博眼球而臆想出的幽靈。
瑞典網(wǎng)友克里斯的認知,幾乎是西方偏見的集大成者:一個塵土飛揚、毫無樂趣、滿是脾氣暴躁的人和空蕩蕩商店的地方。然后,他降落在了上海。
眼前的景象讓他瞠目結(jié)舌:巨大而奇妙的建筑,街道上行駛的別克與保時捷,風景宜人的林蔭大道,以及那些衣著得體、拿著智能手機悠閑購物的人們。他直言:“我簡直不敢相信,這很像我想象中的東京?!?/p>
偏見中最具侮辱性的,莫過于對一個民族精神面貌的歪曲。然而,無論是克里斯在上海遇到的同事和朋友,還是喬納森在成都遇到的那些慷慨好客、邀請他去家里吃飯的各族同胞,他們展現(xiàn)的,是一個與“脾氣暴躁”截然相反的形象。
人們圍著食物聚在一起,那種溫情與善意,為他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的情感之窗。那位謹小慎微的加拿大人,本以為自己會因為不敢嘗試中國食物而餓死,結(jié)果卻在一次旅行中胖了四十磅,這背后,又何嘗不是美食所承載的文化魅力與人間煙火氣的征服?
當這些親歷者將他們的所見所聞分享到網(wǎng)絡上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次次個人體驗的陳述,更是一場場現(xiàn)實對偏見的無情碾壓。
這些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映照出那個被西方主流媒體的所遮蔽、扭曲的真實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