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后,身為鄰邦的印度對于西藏地區(qū)可以說仍是賊心不死。
期間既有1951年非法侵占“麥克馬洪線”以南、以北等數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之舉,亦有公開叫囂無理要求中方劃分領土之舉,更甚者及至1962年尼赫魯公然聲稱要以軍事力量對付中國。
而中國方面可以說是極盡忍耐,以至于在1962年對印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之前鮮有人會認為中國方面會果斷反擊——這些國家里甚至也包括了美國、蘇聯。
這些國家為何會認為中國方面不敢打、打不贏呢?
這其實和三個方面的情況有關。
第一個情況是中國剛經歷了嚴重的三年自然災害,糧食減產、經濟岌岌可危。
1958年的大躍進等運動產生了一系列虛報浮夸問題,而在接下來的廬山會議上更是發(fā)生了彭老總的“萬言書事件”。
以今天來看,彭德懷等人講出實際情況提出建議毫無疑問是正確的??僧敃r而言卻囿于黨內、國際環(huán)境,彭德懷反倒被打成了反黨分子,黃克誠等仗義執(zhí)言將領也紛紛被打倒。
時局動蕩、經濟凋敝,也讓外界認為中國已不具備大舉反擊的實力。
第二個情況是當時中蘇關系已經發(fā)生變化。從50年代末期開始,中蘇關系就已經開始惡化,蘇聯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不合理的強硬要求。對此毛主席堅決表示拒絕,反對蘇聯試圖凌駕于中國之上的想法。
他認為兩國應該平等溝通,隨后蘇聯撤走援華專家,并往中蘇邊境派遣大量兵力。
這也讓中國方面在北方、新疆等地必須陳兵相對,嚴陣以待。
除此之外,當時中國和美國的關系也并未改善,是嚴重的敵視狀態(tài)。同時面對美蘇兩大世界強國的擠壓,中國方面面臨的國際壓力很大。
在這種局面下,不僅印度總理尼赫魯認為中國不敢和印度打(這也很大程度上是尼赫魯侵占中國領土的誘因),就連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和美國總統肯尼迪也認為中國不敢和印度打。
第三個情況是實際的軍事部署上。當時中國在中印邊境的駐軍人數少,裝備落后,數量上不如印度。
結合當時中印邊境的實際情況來看,確實印度軍隊在人數和裝備上要比中國軍隊更強,這是尼赫魯的重要底氣,他認為印度完全可以憑借這些優(yōu)勢擊敗中國軍隊。
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也是這樣認為的,而且當時蘇聯和印度的關系也非常好,蘇聯向印度提供了不少武器裝備,蘇聯試圖利用印度來制衡中國。
所以在印度總理尼赫魯和蘇聯領導赫魯曉夫看來,中國當時正處于一個內憂外患的狀態(tài),是不宜同任何大國發(fā)生戰(zhàn)爭的,因此這兩人都想利用中印邊境問題對中國施壓,赫魯曉夫看中的是政治外交利益,而尼赫魯盯上了實實在在的領土。于是尼赫魯舊事重提,再次把所謂的“麥克馬洪線”拋了出來,準備以此為借口侵略中國西藏。
其實這條所謂的“邊界線”是英國殖民者麥克馬洪當初隨手畫的一條線,根本沒有任何法理意義,沒有任何國家承認這件事。
而尼赫魯決定借題發(fā)揮,他在印度國內宣稱“中國侵犯印度領土”,該言論很快掀起了印度民族主義的高潮,為接下來的軍事行動創(chuàng)造了輿論基礎。
同時,尼赫魯也積極同赫魯曉夫溝通,得到了赫魯曉夫的政治支持。至于美國,則采取坐山觀虎斗的態(tài)度。
其實尼赫魯的這些心思,毛主席早就看了出來,早在1954年10月印度總理尼赫魯訪華期間,毛主席就向這位野心勃勃的印度總理講明了中國的態(tài)度,那就是熱愛和平反對戰(zhàn)爭,中印都曾經遭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應該團結起來。
這是提醒印度,中印邊境問題應該妥善解決。但尼赫魯眼中只有利益,根本完全沒有聽進去。
在1962年對印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打響之前,印度已經在邊境多次挑釁,中國一再忍讓,但無法解決問題。
赫魯曉夫等人也認定中國不敢和印度交戰(zhàn),如果越來越多的國家都持有類似觀點,不僅我們的西藏會被蠶食,志愿軍在朝鮮打出來的軍威和國威也將蕩然無存。于是毛主席果斷下達了發(fā)起對印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命令。
在戰(zhàn)斗中,解放軍采用迂回包抄的靈活戰(zhàn)術,直接殲滅了印軍的王牌部隊,活捉了準將旅長。而在獲勝后,有根據己方補給問題等選擇了快速撤軍。
但此一戰(zhàn)就讓尼赫魯和赫魯曉夫啞口無言,邊境終于暫時恢復了和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