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館》正式公映,就有不少網友問:適合青少年觀影嗎?問這個問題的大都是孩子的父母,他們以為這部電影一定充滿了血腥的鏡頭,或者殘酷的畫面,讓孩子難以接受。
可是實際的情況是,不少孩子的家長已經帶著他們去觀影了,甚至都已經二刷了。
其實,筆者帶孩子去看的時候,倒是很多家長帶著小學生來看,只不過提前有提醒,觀后有解釋。而這部電影本身其實很克制,對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都有很好的幫助作用。
歷史真實存在,電影從歷史真實取材,真正的歷史遠比電影殘酷。小的時候我們學校組織看《黑太陽731》,那場景至今記得,不僅沒有給我們造成任何不適,反而讓我們更加明白:我輩當自強,牢記使命,不忘歷史。
申奧導演在拍攝日軍暴行的時候,還是運用了一些技巧,不回避血腥,但是并不渲染血腥。但是并不影響影片表達當時日軍的殘暴,它不是宣揚仇恨,而是克制地告訴我們“這就是歷史的一部分”。
有網友說,親人的血,不可怕,可怕的是敵人猙獰的嘴臉;
有朋友說,南京的血,染紅心,我們不能忘記當年的場景;
還有人告訴我,當年日本兵的屠刀可沒有放過小孩,更沒有略過青少年。
其實,我想說的是,如果現在的日本人真誠道歉、悔改的話,也就談不上仇恨教育。正因為日本兵制造了一個又一個滅絕人寰的慘案,到如今卻想不認賬,一邊祭拜鬼社,一邊篡改歷史,還試圖干擾我們在歷史中記錄下他們的罪證。
我們的家長在受到一些網絡熱議話題的影響,還在考慮“是否能帶孩子看”的時候,日本的教科書里早就進行了篡改,他們美化、他們粉飾、他們篡改歷史,否認歷史。就連日本幼兒園、小學、中學里都在宣揚錯誤的歷史。
《南京照相館》的歷史原型人物是15歲的照相館學徒羅瑾,他在1938年1月為日本軍官沖洗照片的時候冒著生命危險加洗了30多張日軍暴行的照片。他把這些照片裝訂成小冊子,在右下角寫上一個“恥”字。
后來幾年里,羅瑾帶著這個相冊,把它藏在床板下、磚墻里,以至于再次轉移時發(fā)現不翼而飛時,倉皇逃離南京。
誰曾想,卻是吳連凱(后改名吳旋)發(fā)現后冒死將其藏在了大殿金身彌勒佛像底座下的洞里。直到審判侵華日軍第六師團師團長、乙級戰(zhàn)犯谷壽夫時,他才拿出來,并且被當作“京字第一號”證據。
兩位青年,素未謀面,卻出于民族自覺,冒死珍藏了日軍的罪證。正是因為他們有著一樣的愛國精神,有著一樣的歷史覺悟。1994年,羅瑾、吳旋兩位古稀老人在分別半個世紀后重聚南京,才讓更多人知道這背后的歷史淵源。
現在網上有不少自媒體賬號在以“血腥”為噱頭,建議“孩子不要去看”,筆者認為這不是蠢就是壞,接下來的抗日戰(zhàn)爭歷史作品還有很多,一定不要輕信這些人的言論。筆者懷疑這里面不排除有日本外務省的輿論戰(zhàn)。
現實比電影不知道還要殘酷多少倍,歷史比電影更殘酷,你看或者不看,它們就擺在那里,它們就是時刻提醒我們:銘記歷史,牢記使命。
看日漫打打殺殺,這些人不做聲,還說這是文化的一部分;看日劇纏綿悱惻,這些人不做聲,還說尊重文藝多元。等到讓孩子看暑期檔歷史片的時候,他們就站出來了。歷史永遠不怕被看到,而是怕被遺忘。歷史就是那么殘酷,直面才能記在心里。
愛國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直面歷史才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如果擔心孩子不適應,家長完全可以做好解讀、解釋、疏導工作,而不是聽信讒言,以“血腥”為由不去觀看。
筆者認為,不但我們的孩子要看,日本的孩子也要看,全世界的孩子都要看,要像《辛德勒的名單》名單一樣,讓全球都銘記這段歷史的厚重。
守得住山河,才守得住尊嚴;記得住歷史,才護得住未來。請讓我們都客觀一點,讓孩子接受應該接受的教育。我真害怕,孩子們在歌舞升平里,忘記了一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