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俄烏沖突剛打響時,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在一次閉門會議中曾憂心忡忡地提醒身邊人:“這場仗若拖下去,歐洲恐怕要吃最大的虧?!?/strong>
當時歐洲政壇正被對俄強硬的情緒主導,不少人覺得這位卸任總理的話過于保守。
可如今再翻歐洲的經濟賬本,默克爾的擔憂正一點點變成冰冷的現實。
默克爾
被忽視的預警
默克爾任內最看重的德俄合作項目,莫過于“北溪”天然氣管道
這條橫跨波羅的海的能源大動脈,曾被視為歐洲能源安全的“穩(wěn)定器”。德國能用上便宜的俄羅斯天然氣,俄羅斯能獲得穩(wěn)定的能源收入,本是雙贏的格局。
2021年底管道剛具備通氣條件時,默克爾還在公開場合強調:“能源合作是歐洲穩(wěn)定的基石,斷不得。”
但沖突的爆發(fā)改變了一切。2024年夏天,歐盟通過第18輪對俄制裁,其中最刺眼的一條就是徹底封存“北溪1號”和“北溪2號”。
歐盟外長在發(fā)布會上語氣堅定:“這是對俄羅斯最嚴厲的制裁?!笨伤麄儧]說的是,這把“利刃”首先割傷的是歐洲自己。
德國經濟部數據顯示,僅關閉北溪管道這一項,就讓德國每年多花近300億歐元從美國買高價液化天然氣。
更狠的是對俄羅斯“影子船隊”的封殺。那些掛著第三國旗、悄悄給歐洲運低價原油的俄羅斯船只被全部拒之門外,連俄羅斯在印度、土耳其的煉油廠也被連帶制裁。
歐洲能源商私下抱怨:“以前能花60歐元買一桶俄油,現在從美國運過來得120歐元,成本翻了一倍?!?/strong>
從工廠停擺到錢包縮水
能源價格的暴漲像推倒的多米諾骨牌,迅速砸向歐洲經濟的各個角落。
德國魯爾區(qū)的鋼鐵廠率先扛不住了——天然氣是煉鋼的關鍵原料,價格漲了三倍后,不少工廠只能每周停工兩天。
2024年德國鋼鐵產量同比下降18%,創(chuàng)下近30年最大跌幅。
汽車產業(yè)更慘,大眾、寶馬的本土工廠因電力成本過高,不得不把部分生產線轉移到美國和中國。
普通民眾的生活也肉眼可見地變差。巴黎菜市場里,原本1歐元能買三個的西紅柿漲到了2歐元,面包店老板無奈地貼出漲價通知。
2024年歐洲平均通脹率突破10%,希臘、西班牙等南歐國家甚至超過15%。柏林街頭的游行隊伍里,有人舉著標語:暖氣費快趕上房租了!
中小企業(yè)的日子更難熬。意大利北部的瓷磚廠、德國南部的機械作坊,這些曾撐起歐洲經濟的“毛細血管”,因能源和原材料漲價紛紛倒閉。
歐洲中小企業(yè)聯盟統(tǒng)計,2024年上半年倒閉的企業(yè)數量比往年多了近五成,不少老板嘆氣:“不是不想干,是實在撐不下去。”
制裁的代價
歐洲不僅要自己扛能源漲價的成本,還要給烏克蘭“輸血”。2024年歐盟宣布,未來四年要給烏克蘭500億歐元援助,同時還要拿出400億歐元幫成員國搞能源轉型。
這兩個數字加起來,差不多是歐盟一年的貿易盈余。
德國的賬本最難看。聯邦統(tǒng)計局2025年初公布的數據顯示,俄烏沖突讓德國直接損失了2400億歐元,相當于全國半年的財政收入。
這筆錢里,一半花在了高價買能源上,另一半則是企業(yè)外遷、稅收減少帶來的連鎖損失。連一向富裕的巴伐利亞州,都開始縮減公立學校的經費。
波蘭、斯洛伐克這些東歐國家更委屈。斯洛伐克總理在議會吐槽:“為了支持烏克蘭,我們停了俄羅斯的天然氣,結果一年多花15億歐元買高價能源,相當于每個家庭多掏800歐元?!?/p>
可歐盟的制裁投票機制里,反對聲往往被壓下去,斯洛伐克最后還是得跟著投贊成票。
別人的豐收
當歐洲在為賬單發(fā)愁時,美國和俄羅斯卻各有盤算。美國能源企業(yè)成了最大贏家,往歐洲運液化天然氣的船絡繹不絕。
2024年美國對歐洲的天然氣出口量比戰(zhàn)前翻了一倍多,每運一噸就能賺1200美元,一年下來純利潤超過1500億美元。
美國軍工企業(yè)也沒閑著,對烏軍售讓它們保持穩(wěn)定盈利。
俄羅斯雖然被制裁,但手里的能源牌依然管用。它把原本輸往歐洲的石油、天然氣轉頭賣給了亞洲,2024年對中國的能源出口額突破2000億美元,創(chuàng)了歷史新高。
俄羅斯央行還挺聰明,用黃金和人民幣穩(wěn)定了盧布匯率,國內通脹率控制在8.5%,比歐洲還低。在戰(zhàn)場上,俄羅斯也鞏固了對部分地區(qū)的控制,戰(zhàn)略目標實現了一半。
歐洲的困局
看看美俄的豐收,再看看現在的歐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產業(yè)空心化。
德國的汽車工廠一個個搬去美國——大眾把電池廠建到了北美,寶馬的電動車生產線也往墨西哥遷。
2024年歐洲制造業(yè)企業(yè)對外投資增長了68%,帶走了50萬個工作崗位。曾經讓歐洲驕傲的“德國制造”“法國精工”,招牌正在褪色。
保時捷考慮將部分最終組裝工序轉移至美國
社會層面的裂痕也在擴大。法國黃背心運動時隔幾年再次爆發(fā),抗議者舉著“先顧民生再援烏”的牌子堵路;
德國東部城市,主張“停止制裁”的右翼政黨支持率悄悄漲到了30%。
歐盟委員會的民調顯示,現在只有41%的歐洲人還相信“歐盟能帶領大家走出危機”,比三年前降了25個百分點。
更麻煩的是未來的競爭力。歐洲央行2025年的報告里說,歐洲正陷入“競爭力危機”。
能源貴、工資漲、企業(yè)跑,想追上美國和亞洲,每年得多花8000億歐元搞創(chuàng)新,可這筆錢歐洲現在拿不出來。
意大利前總理德拉吉給歐盟提建議:再不想辦法,歐洲的生活水平要倒退十年。
歐洲開始回頭看
2025年夏天,匈牙利接過歐盟輪值主席國,第一件事就喊出“提升競爭力”的口號。
匈牙利總理在就職演講中直言:“歐洲不能再被意識形態(tài)牽著走了,企業(yè)都在想搬走,因為我們的能源比美國貴三倍?!?/p>
德國總理和法國總統(tǒng)也罕見地聯手發(fā)文,警告“再不行動,歐洲的生活方式就保不住了”。
德國企業(yè)界的反應更直接。奔馳、西門子這些巨頭公開反對和中國“脫鉤”,寶馬CEO在采訪中說:“中國是我們最大的市場,脫鉤等于自斷生路。”
他們的擔心不是沒道理——歐洲想對中國電動車加關稅,可德國汽車在中國賣得正火,真要是互相加稅,損失的還是自己。
默克爾雖然早已卸任,但她當年的話現在常被人提起:“歐洲得有自己的主見,不能誰喊得兇就跟著誰走?!?/p>
如今歐洲的賬本上,每一筆支出都在印證這個道理。
沖突還在繼續(xù),歐洲的損失可能還會增加,但至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明白:靠制裁別人來證明自己,最終受傷的往往是自己。
這場沖突給歐洲上了沉重的一課:在復雜的國際局勢中,盲目跟風容易,保持清醒很難,但真正能保護自己的,恰恰是那份清醒。
至于默克爾的預言會不會完全成真,還要看歐洲接下來能不能放下執(zhí)念,重新找到發(fā)展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