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至2024年,連續(xù)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而今年的三伏天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伏天僅30天。
雖然是“短三伏”,但根據(jù)今年氣候來看,祛濕散寒的難度更大。
“短三伏”祛濕散寒難度大,原因有三:
① 入伏晚 延遲一周(晚入伏)
② 立秋后持續(xù)高溫(秋包伏)
③ 雨水悶熱的氣候多(母伏)
這些因素給濕熱和寒邪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空間。所以,更要重視這一階段的排濕散寒工作。
三伏天是自然賜予人體的“修復窗口期”,此時是將深藏體內(nèi)的“寒債”一舉清還的有效時機。今天,百草君分享給大家三個方法,幫你散寒除濕。
三個祛濕散寒的有效方法
01艾灸法
艾灸時重點灸三個穴位:氣海穴、關元穴、足三里穴。
這三個穴位如同身體上的陽氣開關,能幫助扶正固本、培元補虛、溫陽益氣,散寒除濕。尤其適合陽虛體質,像手腳冰涼、夜尿頻多、痛經(jīng)等虛寒癥狀明顯者。
【注意】艾灸時,建議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原則,每穴灸15~20分鐘,皮膚潮紅溫熱為度,避免燙傷。艾灸時間最好在9~11點或14~16點,最晚不超過21點。
02食療法
伏天養(yǎng)生的關鍵點在于:既要防止寒涼傷脾胃,又要應對暑熱耗氣傷津。這時候就要用食療幫助應對。中醫(yī)常用“烏梅湯”進行清補平衡。
【組成】烏梅、山楂、荷葉、丹參、陳皮、甘草(具體克數(shù)要根據(jù)個人體質來定)
【功效】烏梅斂肺生津,山楂消食化瘀,荷葉清暑利濕,丹參養(yǎng)血安神,陳皮理氣燥濕,甘草益氣和中,合用可“酸甘化陰、溫清兼施”。很適合伏天出現(xiàn)的脘腹脹悶、肢體困重、舌苔厚膩等癥。
03臍療法
肚臍為生門,是身體自愈功能的調節(jié)中樞。而神闕穴位于腹中央的肚臍處,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氣舍,為經(jīng)氣之匯海,五臟六腑之本,通過肚臍給藥能達到不錯的調病效果。
研究表明,肚臍處表皮角質層最薄,臍下有豐富的靜脈網(wǎng)及動脈分支,對藥物的滲透和吸收快速。
用溫陽散寒力量更加強大的附子理中丸貼敷肚臍,能散除體內(nèi)深度濕寒。它的藥性主要作用于脾胃,更適合于脾胃虛寒之證。
【具體做法】買來附子理中丸,掰開,取大約四分之一的量,塞進肚臍,用醫(yī)用膠布貼好,晚上貼,白天取下,貼一個禮拜可以休息兩三天。
參考文獻:
[1]周恩華等. "艾灸療法的思考及運用." #i{中華中醫(yī)藥學刊} 26.8(2008):1695-1696.
[2]田明等. "臍療法的藥劑學研究進展." #i{中醫(yī)藥信息} 25.4(2008):4.
[3]宮錦汝, 莊禮興, and 王笑丹. "敷臍療法的作用機理探討." #i{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7.1(2011):2.[4]吳忠文. "烏梅湯新用驗案舉隅." #i{湖南中醫(yī)雜志} 12.4(1996):2.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