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報道,2025年7月27日晚間,也門胡塞武裝發(fā)言人葉海亞·薩雷亞發(fā)出聲明?!凹纯唐?,任何與以色列港口往來的企業(yè)下屬船只,無論注冊地或航行目的地,只要進入我們的打擊范圍,都將成為攻擊目標。”這道通牒如同投入國際航運市場的深水炸彈,宣告了紅海航行規(guī)則的根本性改變——在胡塞武裝的導彈射程內,所有國旗的保護效力歸零。
當最后的安全符號被撕碎,胡塞武裝的“第四階段封鎖”徹底顛覆了此前的行動邏輯。
自2023年10月巴以沖突升級以來,該組織對關聯(lián)以色列船只的打擊雖持續(xù)擴大范圍,但實際操作中始終存在微妙的平衡:特定國家的船只仍能獲得事實上的通行許可。如今這道隱形邊界被徹底抹除,薩雷亞的警告沒有任何緩沖空間——相關船只從聲明發(fā)布的那一刻起便被列入打擊清單。
更令人警覺的是,胡塞武裝首次將“企業(yè)關聯(lián)性”作為打擊標準,這意味著船東背景比船舶國籍更具危險性。
也門胡塞武裝發(fā)言人葉海亞·薩雷亞(資料圖)
這場海上風暴的源頭始終深植于加沙的焦土。
胡塞武裝在聲明中直指核心訴求:迫使以色列解除對加沙地帶的封鎖。當2025年5月19日以色列在拉法擴大軍事行動時,胡塞武裝首次宣布對海法港實施封鎖。如今沖突升級至第四階段,實則是加沙人道危機持續(xù)惡化的必然外溢。這種“紅海—加沙聯(lián)動”機制揭示了一個殘酷現(xiàn)實:只要加沙的戰(zhàn)火不熄,國際航道的安全閥就永遠無法擰緊。
中國商船曾經的特殊待遇成為理解局勢演變的關鍵注腳。
過去半年,懸掛五星紅旗的船只幾乎未受襲擾,這種豁免權源于中國在巴以問題上的平衡立場及對加沙人道危機的持續(xù)關切。但此次胡塞武裝取消所有豁免的背后,隱藏著多重博弈。有跡象顯示,部分西方船運公司通過租賃中國船舶、臨時注冊中國公司等方式規(guī)避風險,使五星紅旗的象征意義被商業(yè)策略稀釋。
貿易(資料圖)
胡塞武裝的“無差別打擊”宣言,既是對以色列施壓的升級,也是對航運業(yè)“擦邊球”行為的強硬回應。
國際供應鏈的脆弱神經在此刻劇烈震顫。
作為連接歐亞的黃金水道,紅海航線承載著全球12%的貿易量。航運巨頭馬士基的內部報告顯示,若胡塞武裝全面執(zhí)行新規(guī),亞歐航線運力可能驟降30%,每集裝箱運費將突破10000美元關口。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國際規(guī)則的重構——當非國家武裝組織以商業(yè)航運為籌碼實施地緣博弈,傳統(tǒng)的航行自由原則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這種“商船政治化”趨勢若蔓延,將永久改變全球貿易的風險評估模型。
在風暴漩渦中心,中國展現(xiàn)出獨特的平衡智慧。
外交部發(fā)言人在7月28日的表態(tài)中重申了兩條底線:既強調“各國商船依據(jù)國際法享有的航行權利不容侵犯”,又呼吁“通過政治途徑解決根本矛盾”。這種立場避免了簡單的選邊站隊,既維護國際貿易命脈,又堅持巴勒斯坦問題應獲得公正解決的雙重原則。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特別指出“航運安全是全球公共產品”,將紅海危機提升到人類共同利益的高度,為多邊協(xié)作創(chuàng)造了理論支點。
貿易(資料圖)
夜幕籠罩亞丁灣,胡塞武裝的導彈陣地遙指航道。
當最后一面“安全旗幟”失去效力,國際社會才真正意識到:所有懸掛國旗的保護作用在真實武力面前都如此脆弱。這場危機撕破了全球化的華麗外袍,暴露出現(xiàn)代貿易體系根深蒂固的脆弱性——當加沙的硝煙能點燃千里之外的航運危機,人類命運的互聯(lián)程度遠超想象。
但危險中孕育著轉機:當所有國家的商船面臨同等威脅,構建紅海安全機制可能獲得前所未有的國際共識。
真正的解方不在導彈射程之外,而在加沙廢墟之下。只有巴勒斯坦兒童不再從瓦礫中扒尋食物,紅海的貨輪才能駛向安全的黎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