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群雄四起。劉表占據(jù)荊州這塊風水寶地,兵精糧足,手下人才濟濟,明明有實力逐鹿中原,干出一番大事業(yè)。然而因為他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導致他一事無成。
好在劉表麾下的人才并未跟隨劉表一起埋沒。他麾下有三員大將,都是能征善戰(zhàn)之輩。后來分別跟了孫權(quán)、曹操和劉備。尤其是跟隨劉備的那一位,即便是諸葛亮都頗為忌憚。
這三人分別是誰?他們又有何戰(zhàn)績?
膽大于天的甘寧
甘寧乃是賊寇出身,專干打家劫舍的勾當。在鄉(xiāng)里有個“錦帆賊”的外號。
就這么一個人,有一天突然轉(zhuǎn)性了。他覺得大丈夫生于亂世,應當建功立業(yè),名留青史。于是一個賊寇,竟然跑去念書。
更離譜的是,他竟然是個讀書的料。諸子百家的經(jīng)典他全都手到擒來。后來更是考上了編制,在郡里做了個小吏。然后一步步升遷,做到了郡丞的位置。
這時候甘寧發(fā)現(xiàn)問題了:做文官升遷太慢了,而且有天花板。想要更進一步,沒點背景是不行的。
于是甘寧干了一件大事:他決定謀反,將劉璋取而代之。自己成為一方諸侯,好參與群雄逐鹿。
劉璋和他實力懸殊,他自然失敗了。于是他逃到了劉表那里,在劉表的大將黃祖手下做了個小官。
當時孫權(quán)窺視荊州,多次出兵攻打黃祖駐守的江夏地區(qū)。建安八年,孫權(quán)攻黃祖。黃祖大敗,甘寧主動請纓殿后。他擊殺東吳猛將凌操,震懾住了東吳大軍,黃祖這才得以全身而退。
甘寧明明展現(xiàn)出了過人的本事,可惜黃祖當時年紀大了,十分昏庸,依然不肯重用甘寧。于是他一氣之下投奔東吳而去。
因為此前的表現(xiàn),孫權(quán)知道這是個人才,于是厚待甘寧。甘寧十分感動,認為自己終于遇到明主了,于是對孫權(quán)十分忠心。
更難能可貴的是,周瑜、魯肅、呂蒙等人都很看重甘寧,因此他們合作起來十分默契,打了不少勝仗,甚至多次大敗曹操的軍隊。
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領(lǐng)40萬大軍征討東吳,孫權(quán)親率7萬大軍迎敵。
甘寧再次展現(xiàn)了他膽大的一面。他主動請纓, 要率領(lǐng)百人去夜襲曹營。不求退敵,就是要挫一挫曹操的銳氣,讓曹營的士兵睡不好覺。
100對40萬,也就甘寧敢做這事。
當晚,曹營喊殺聲不斷,甘寧等人在斬殺數(shù)十人后又全須全尾的溜了回來。只留下曹操在那里無力的咆哮,可是卻無濟于事。
此后曹操那邊每天晚上草木皆兵,總擔心甘寧再次殺回來。長此下去,將士們熬不住了,曹操只得退兵。
不過他最有名的一戰(zhàn),還是在合肥之戰(zhàn)的時候。當時孫權(quán)率領(lǐng)十萬大軍攻打張遼駐守的合肥城。硬是被張遼的800騎兵殺得潰不成軍,于是便有了“孫十萬”的外號。
此戰(zhàn)中,為了掩護孫權(quán)脫身,甘寧挺身而出,力抗張遼。這才為孫權(quán)爭取到了時間,使得孫權(quán)得以全身而退。
也正因為甘寧忠勇無雙,后來得以名列“江東十二虎臣”之一。
老成持重的文聘
相較于膽大于天的甘寧,文聘算是中規(guī)中矩的武將了。
他原本是劉表麾下大將,負責鎮(zhèn)守荊州北部抵御外敵。后來曹操大軍壓境,他本來已經(jīng)做好了與城池共存亡的打算??上㈢齾s舉荊州以降。
文聘糾結(jié)半天后,最終選擇服從命令。畢竟他如果與曹軍開戰(zhàn),很可能會連累主公劉琮。
不過他覺得不戰(zhàn)而降終究是不光彩的事情,因此他是最后去曹操那里報到的荊州將領(lǐng)。
曹操得知事情原委后,被文聘的忠心所打動,于是厚待他,并委以重任。讓他和曹純一起去追擊劉備。劉備被殺得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大敗,但是仍據(jù)有荊州的部分城池。曹操任命文聘為江夏太守,賜爵關(guān)內(nèi)侯,讓他好好為自己抵御劉備和東吳。
在鎮(zhèn)守江夏期間,文聘勤勤懇懇,不敢有一絲松懈。雖然沒有什么大書特書的功績,但是也沒有過任何過失、敗績。要知道,他所處的位置算最前線的,所要面對的壓力不小。能做到這樣其實很不容易的。
“善戰(zhàn)者無赫赫之功”說的就是文聘這樣的。
期間,他就曾與關(guān)羽交手。他先是奪取關(guān)羽的輜重,并燒毀關(guān)羽的戰(zhàn)船,使得關(guān)羽只得撤兵。這也間接說明了文聘的本事。
不過他最有名的一戰(zhàn)還是在對戰(zhàn)孫權(quán)的時候。
不得不說,孫權(quán)真的是三國時期有名的“經(jīng)驗包”,主打一個給人送戰(zhàn)功。
這一次,孫權(quán)親率5萬大軍圍攻文聘駐守的江夏。當時正值雨季,暴雨連連。江夏城池損毀嚴重。而因為暴雨的原因,文聘也無法組織人手修補城墻。
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孫權(quán)兵臨城下。
敵眾我寡,硬拼肯定是不行的。好在文聘乃是沙場宿將,見慣了大場面。加上孫權(quán)“孫十萬”的外號如雷貫耳,于是他打算放手一搏。詐孫權(quán)一下。
他命手下全都隱藏起來,讓孫權(quán)察覺不到。然后又門洞大開,迎接孫權(quán)。
孫權(quán)看了半天,對左右說道:“文聘這人對曹氏忠心耿耿。而且他以善于守城著稱,現(xiàn)在他這么安排,不對勁。這肯定是陷阱。”
于是孫權(quán)駐足不前,不敢冒進。在圍困了江夏城二十多天后,孫權(quán)始終沒膽子進城,最終選擇退兵。
這招和空城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相較于空城計,文聘的計策更具有可行性一些。萬一孫權(quán)不上當,進了城,那么等待他的就是無盡的伏兵。文聘手里軍隊雖然不多,但是足以讓孫權(quán)付出數(shù)倍的代價。
文聘先后侍奉曹魏三代君王,威震東吳,使得東吳不敢越雷池一步。為了嘉獎他,他得以從祀曹操的廟庭。
有勇有謀的魏延
蜀漢這邊那個連諸葛亮都頗為忌憚的人,就是魏延了。
魏延這人心高氣傲,由于不受劉表重用,而劉備卻對她禮賢下士,于是棄劉表而轉(zhuǎn)投劉備。
不得不說,魏延這人確實有自傲的資格。他有勇有謀,胸中有韜略,上陣能殺敵??芍^是文武全才。這種人才即便在當時也是很罕見的。
只不過魏延一直沒有找到展現(xiàn)自己才能的機會。
而劉備厲害就厲害在他很會識人。都說“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但是那也要發(fā)光才行。劉備卻可以在金子發(fā)光之前就發(fā)現(xiàn)金子的存在。而魏延正是這樣的金子。
魏延雖說追隨劉備許久,但是缺乏驚艷的表現(xiàn)。然而當劉備奪取漢中,稱漢中王后,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的決定: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鎮(zhèn)守漢中。
要知道,當時所有人,包括諸葛亮都認為劉備會讓張飛當這個漢中太守。
對于這一任命,不少人是不服氣的。他們找到劉備,請他收回成命。然而劉備不為所動,依然堅持讓魏延當這個漢中太守。
臨行之際,劉備當著諸將的面詢問魏延到了漢中有何打算。魏延答道:“如果是曹操親率舉國之兵而來,我會竭盡全力阻擋他。如果曹操只是派一大將率十萬大軍而來,我有把握吃掉他。”
當時諸將都覺得魏延在說大話,但是幾年下來,他用行動證明了自己,曹魏確實無法越雷池一步。
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北伐。當時魏延的能力已經(jīng)得到諸將的認可,他們認為魏延是做先鋒的不二人選。然而諸葛亮卻重用馬謖,讓其去守街亭,這才有了街亭之敗。
其實諸葛亮又豈會不知魏延比馬謖更合適?但是魏延桀驁不馴,乃是一柄雙刃劍,萬一用不好,必遭反噬。因此他對魏延頗為忌憚。
當時蜀漢人才凋零,諸葛亮要用魏延,又不敢重用。
因此當魏延提出“子午奇謀”的時候,諸葛亮一口拒絕了。
諸葛亮以“此乃旁門左道”為由拒絕了魏延的建議。其實他何嘗不知道這是一條妙計?雖說有一定風險,但是無論成敗,對蜀漢都是有利的??墒侵T葛亮就是不予采納。歸根結(jié)底,他是擔心一旦讓魏延單獨領(lǐng)兵,會做出不利于蜀漢的事情。
說白了,他還是忌憚魏延。
但是蜀漢當時蜀漢人才凋零,魏延這種有勇有謀的武將不多見了。所以諸葛亮在打壓魏延的同時,又要力挺他。
比如蜀漢老臣劉琰與魏延發(fā)生了沖突,諸葛亮不問青紅皂白就將劉琰訓斥一番,并要他向魏延道歉。
其實諸葛亮的擔憂并非杞人憂天。整個蜀漢,能鎮(zhèn)住魏延的,也就劉備和諸葛亮二人而已。在諸葛亮去世后,魏延不服管束,險些釀成大禍。幸虧諸葛亮留有后手,將魏延這一隱患除去。才保住了蜀漢幾十年的太平。
參考資料:
《后漢書》
《三國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