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想保研,難如登天。
要績點、要科研、要競賽、要導師推薦,還得看運氣——畢竟名額就那么幾個,卷得連呼吸都帶學術味兒。
可武漢大學的楊景媛同學,似乎走了一條“輕功水上漂”的捷徑:論文編法律、改數據、算錯百分比,漏洞多得像篩子,誣告同學致人家抑郁、爺爺含恨離世,官司還打輸了,結果呢?
人家不但毫發(fā)無損,反而保研香港浸會大學讀博,法考也過了,人生一路綠燈!
網友都看傻了:這哪是保研,這是“保送天命之子”啊!
更離譜的是,大家正納悶“這種水平也能讀博?”——一扒背景,好家伙,瓜熟蒂落,藤都挖出來了!
原來,楊景媛在武大的碩士導師郭汝飛副教授,和她即將就讀的香港浸大博導,居然是同門師兄弟!
這關系,比“校友”還親,簡直是學術圈的“兄弟連”。你說巧不巧?一個論文注水、品行存疑的學生,偏偏就能被保送到“師兄”門下?
這哪是“人才輸送”,這分明是“內部推薦”,還是帶“親情折扣”的那種!
網友怒了:寒門學子熬夜改論文、刷績點、跑數據,就為了一個名額;她倒好,一條朋友圈炫耀完受害者慘狀,轉身就拿下博士offer——
這公平嗎?這合理嗎?這叫“學術世襲制”!
更諷刺的是,當輿論炸鍋,喊話香港浸大“別收這種學生”,人家立馬甩鍋:“是武大推薦的,我們只是接收?!?/strong>
好一個“甩鍋如風”!
意思是:只要上游放水,下游就得照單全收?你們沒有自己的評審標準?沒有道德門檻?沒有對“品行端正”的基本要求?
要知道,楊景媛可是學法學的!
她舉報時說得頭頭是道,用詞精準,像模像樣;法院判她敗訴,她不認錯,反而嘲諷受害者“保研難了”;現在還想以“法律人”身份繼續(xù)深造?
這不是打臉,這是把法律當玩具,把司法程序當跳板!
一個為了個人情緒或心理投射,就能把同學推入深淵的人,明天進了法院、檢察院,會不會又因為“我覺得你有罪”,就隨手立案?
一個連自己論文數據都能P的學生,將來寫司法建議、判案分析,能靠譜嗎?
這不是培養(yǎng)法律人才,這是在埋雷!
再說回那個“師門關系”,導師對學生的論文,負有不可推卸的審核責任。
楊景媛的論文里寫著,“2001年《離婚法》出臺”——中國壓根沒這法!0.01%算成千分之一,數學還不如小學生!
印度家暴數據36.1%,硬改28.3%,這叫“選擇性失明”嗎?
這些低級錯誤,導師真的一無所知?盲審專家集體打盹?學位委員會閉眼簽字?
如果真是“同門關照”,那問題就大了:這不僅是學術不端,更是系統(tǒng)性包庇。
今天保一個楊景媛,明天就能推十個“關系戶”。寒門學子拼盡全力爬的階梯,成了某些人走后門的“滑梯”。
別忘了,這場鬧劇的代價是什么——肖某某,一個普通學生,只是撓了個濕疹,就被拍視頻、被舉報、被記過、被網暴,精神崩潰住院,爺爺活活氣暈,半年后去世。
而學校呢?
判決都出來了,處分還在,道歉沒有,澄清不發(fā)。仿佛錯的不是制度,而是那個“不該被抓癢”的學生。
現在,連為正義發(fā)聲的校友梅新育都被禁言了。你封得住帖子,封得住真相嗎?你推得掉責任,推得掉良心嗎?
公眾憤怒的,從來不只是楊景媛一個人。而是背后那條若隱若現的“保研暗道”:
是不是有關系,就能過關?是不是論文造假,也能一路綠燈?是不是只要不被抓現行,就能逍遙法外?
2019年湖南大學一學生論文抄襲,最終被撤銷學位;清華博士因學術不端被退學;人大教授因項目造假被查……為什么輪到武大,就成了“沉默的堡壘”?
教育的公平,是普通人改命的最后希望。你動一次手腳,就斷了無數人十年寒窗的夢。你保一個“楊景媛”,就寒了千千萬萬“肖某某”的心。
所以,別再說什么“證據不足”“程序合規(guī)”。公眾要的不是借口,是公正。
是武大站出來說一句:“我們錯了?!?/p>
是香港浸大拿出底氣:“這種學生,我們不收!”
是那位“師兄弟”博導,主動表態(tài):“我這里,不走后門!”
否則,今天你保送的是楊景媛,明天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就是整個教育系統(tǒng)的 credibility(公信力)。
別讓保研,變成“保熟”;別讓學術,淪為“權學交易”;更別讓圖書館的一次抓癢,成為壓垮一個家庭的“正義雪崩”。
法律不容兒戲,學位不容買賣,人心,更不容輕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