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曾經真實發(fā)生過的,一場罪惡的侵略戰(zhàn)爭,有人用掩蓋和篡改歷史,進行掩耳盜鈴,有人想要只用一句已經過去了,便輕描淡寫的讓人遺忘,有人甚至提出不要進行仇恨教育,來道德綁架。
就像當年李連杰參演的《精武英雄》爆火,卻有日本記者質疑南京大屠殺中三十萬遇難同胞的數量,故意提問,你們數了嗎?
施惡行者竟然以受害者的災難挑釁,還厚顏無恥的要求受害者遺忘過去,到底是誰給他們的勇氣?
就因那些在戰(zhàn)爭中見證歷史的人,都已經被殘忍的剝奪了生命嗎?(截至2025年5月3日,登記在冊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僅剩27人。)
可電影《南京照相館》的上映,卻給了那些試圖混淆視聽,遺忘歷史的人,一記響亮的耳光。
任何題材的影視劇,都存在著一個現象,那便是真實事件比劇本本身,更加可怕。
可電影《南京照相館》不同,它的故事背景,不是簡單的真實事件,而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隨著盧溝橋事變的發(fā)生,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
日本企圖三個月滅亡中國,中國集結七十萬人的力量,在上海與日本抗爭三個月,粉碎了他們的計劃,卻也令他們改變了戰(zhàn)略主攻的方向,盯上了當時的首都南京城。
淞滬會戰(zhàn)后,日本兵分三路入侵南京,南京當地的有錢,有門路的人,還能買到車票的人,都攜帶家眷逃離南京,留下的是,是無權無勢,手無寸鐵的底層百姓。
逃不出戰(zhàn)場的百姓,寄托于國家的守護,可當時的國民政府,卻選擇遷都,還帶走了大部隊,只留下了少量軍隊。
無人安頓,無力出逃的百姓,只能留在南京城中,淪為待宰的羔羊。
這場戰(zhàn)爭毀滅的,不僅是一座城市,因為入侵南京的日本,是帶著全城掃蕩,殺掉所有俘虜的密令而來。
犯罪心理學中,有一個特別出名的理論,就是犯下惡行的人,通常會為了追求成就感,或者檢查是否有遺漏的證據,反回到犯罪現場,或在罪行暴露之后,躲在人群之中觀察。
對于當年的日本,屠殺南京俘虜之時,拍下照片紀念,便是追求成就感的方式。
《南京照相館》的視角,被聚焦在炮火之下的南京城內,一家名為吉祥照相館的避難所。
戰(zhàn)爭中的城市,仿佛末日一般,掙扎求生的人們,各有各的活法。
照相館老板金承宗(王驍飾),用手藝支撐起這家店面,與妻子趙宜芳(王真兒飾)和女兒金婉儀(楊恩又飾),過著平靜和幸福的日子。
然而侵略者的炮火,打破了一切平靜,這間照相館的地下室,也成了為數不多的避難所。
昔日以自己的手藝為傲,以自己的店鋪為傲的金承宗,不得不向自己店鋪的大門潑糞,將這里偽裝成廁所,阻擋敵軍的進入。
趙宜芳更是親手剪去了,自己和女兒的長發(fā)。
面對女兒固執(zhí)的護著頭發(fā),她無法溫柔的哄她,只能嚴肅的告誡她,頭發(fā)沒了可以再長,但若是被抓走了,命就沒了。
他們一家躲在狹小陰暗的地下室,通過為敵軍沖洗膠卷,換取稀缺的生存物資。
原本是郵差的阿昌(劉昊然飾),為了活下來,不得不冒充照相館的沖洗工。
會日語的王廣海(王傳君飾),為敵人做翻譯,他卑躬屈膝,俯首帖耳,只為換得一線生機,也堅信自己的隱忍可以救人。
演員林毓秀(高葉飾)明明懷揣著最光鮮亮麗的夢想,卻遇到最慘絕人寰的戰(zhàn)爭,目睹了日本瘋狂的殺戮后,她的生活被現實的殘忍擊得粉碎。
只是,他們的妥協(xié),換來的從來都不是生機,而那些入侵者,自從踏入這片土地開始,就沒有打算放過他們。
秦淮河的河水被鮮血染得通紅,一張張記錄著暴行的照片,在暗房之中閃著無法直視的光芒,令這些被戰(zhàn)爭壓迫到麻木的人瞬間覺醒。
所以,他們不顧一切的,想要將這些照片送出去,讓全世界都知道這些入侵者的惡毒和殘酷。
那么多人的努力,最終卻只換來了兩張通行證,他們將通行證交給趙宜芳和金婉儀,只因孩子就是未來的希望。
可金承宗轉身之后,卻沒有看見,他的妻子和女兒,沒能走出南京城的大門。
而那扇門前到底有多血腥呢?大概就是,只因一個嬰兒的哭鬧聲太大,便被敵軍狠狠的摔在地上吧。
以為自己不能活著走出南京城的林毓秀,卻成了為數不多的幸存者,她帶著的照片,也是照相館地下室里,所有人的希望。
走進電影院之前,我們明明知道這個故事的結局有多慘烈,卻還是被電影的畫面,震驚到無以復加。
戰(zhàn)爭爆發(fā),家園淪陷,幾乎是一瞬之間,活生生的人卻仿佛生活在地獄之中。
他們拼命的想要出逃,卻苦無辦法,他們只想努力的活著,卻還是迎來了敵人的屠刀。
真的很難理解評論區(qū)中,那些無法共情這場災難的人。
他們沒有去指責侵略者的殘忍無情,反而去指責三十萬同胞為何不反抗。
他們似乎只能看到,上千人被押送到押送到刑場之上的麻木和妥協(xié),卻沒有看到他們在這場劫難之中遭受的苦楚。
那一年的冬天,他們沒有食物果腹,沒有衣物御寒,最終就連自身的溫度都保不住,多年以后竟還要被嘲笑懦弱。
面對城市的淪陷,強盜一般闖入的敵軍,和望不到頭的鮮血,尸身,驚懼之下的無辜百姓,要如何對抗物資充足的敵人?
況且若真的無人抵抗,真相如何被傳出?這場大屠殺中死去的人,又何止是三十萬人?
時至今日,日本似乎一直在強調,事情已經過去了,可是,《南京照相館》卻用阿昌臨死前對伊藤秀夫說的那句話,回答了日本,我們不是朋友。
那個血色彌漫的冬天,那個斷壁殘垣的南京城,被刻進了歷史,一代人打了三代人的仗,一代人吃了三代人的苦。
為什么我們能夠站在這里?那是因為他們躺在了那里,我們未見其面,卻先受其恩,我們憑什么替他們遺忘和原諒?
所以,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結束語才會寫下:
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
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
他們經歷了那場劫難,而我們只能在紀念館中,去看他們的曾經。
因為他們遭受了苦難,才會有人提醒我們:
別回頭,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間煙火,有國泰民安。
別忘記,來時路,有民族苦難,有國仇家恨。
電影《南京照相館》告訴我們,歷史永遠不會被遺忘,因為它是打在侵略者臉上的一記耳光。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