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種地用的木犁,看著就是塊木頭加個鐵片子,卻能省不少力氣,翻土還又快又深,這可不是隨便湊出來的物件,犁頭的形狀、木柄的角度,都是老輩人跟土地較勁幾百年磨出來的門道,差一點都不行。
先說犁頭的形狀,這是翻土高效的關(guān)鍵,犁頭最前面那點得是銳角,就像小刀的尖兒,插進土里時能把土 “劃開”,不用費多大勁就能扎進地深處。
但這角也不能太尖,太尖了容易扎進硬土里拔不出來,一般像個小三角形,頂角大概 60 度,既能輕松入土,又能把土向兩邊推開。
犁頭兩邊的鐵片得往外撇一點,像鴨子的腳蹼,這樣犁頭往前走的時候,能把劃開的土向兩側(cè)翻過去,形成整齊的土壟,還不會把土壓得太實。
有些地方的犁頭翅膀是弧形的,弧度剛好能讓翻起來的土落在旁邊,不會再掉回溝里,這樣一趟犁過去,土就松透了。
犁頭的材質(zhì)也有講究,最前面的犁尖得用鐵打的,耐磨還鋒利,就算碰到石頭也不容易卷刃,后面連接犁桿的部分用硬木,像棗木、槐木,又結(jié)實又不容易變形。
鐵犁尖和木犁身的連接得牢固,用鐵釘子斜著釘進去,釘帽敲扁,這樣拉犁的時候,鐵尖才不會從木頭上掉下來。犁頭的大小也得看地塊,小地塊用小犁頭,靈活;大塊地用大犁頭,一次能翻更寬的土,效率更高。
木柄的角度可是省力的核心,這角度得順著人發(fā)力的勁兒,犁柄不是直挺挺地豎著,而是向前傾斜,和地面形成一個銳角,大概30到40度,這樣人扶犁的時候,不用彎腰太厲害,手臂往前推的力氣能順著木柄傳到犁頭,就像推獨輪車時車把要傾斜著才好使勁。
木柄的高度也得合適,一般到人的胸口,太高了抬著胳膊累,太低了彎腰費勁,老木匠做犁時,會讓用犁的人站在旁邊比劃,按他的身高調(diào)木柄,就像現(xiàn)在訂做衣服一樣合身。
木柄和犁桿的連接也有巧思,不是死固定的,而是用一個活動的榫卯結(jié)構(gòu),能稍微轉(zhuǎn)動一點角度。這樣在不平的地里犁地時,人能微調(diào)木柄的角度,讓犁頭始終貼著地面走,不會忽深忽淺。
有些犁的木柄上還會套個橫木,叫扶手,人可以把胳膊搭在上面,不用一直使勁攥著,長時間犁地也不容易累,這就像自行車的車座,能分擔(dān)點重量。
犁桿的長度也有講究,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太長了拖著費勁,?;蛉死臅r候容易晃;太短了人跟在后面容易被犁頭帶起來的土濺到。
犁桿的前端要稍微向上翹一點,這樣牽引的繩子是斜著向前上方拉,能把犁頭稍微往上提一點,減少入土的阻力,同時又不會讓犁頭離開地面,這力道的拿捏得剛剛好。
還有個配重平衡的小竅門,犁頭那邊重,木柄這邊就得稍微配重,比如在木柄末端綁塊小石頭,或者把木柄做得比犁桿粗一點,這樣人扶犁的時候,兩邊重量差不多,不用一直使勁往一邊壓,省不少力。
有些地方的犁會在犁桿中間裝個小鐵環(huán),犁地時可以掛個籃子,里面放些種子,一邊犁地一邊播種,一舉兩得,也間接增加了犁桿前端的重量,讓平衡更好。
不同地方的犁還會根據(jù)地形調(diào)整,山地的犁頭更尖,木柄角度更大,方便在坡上用力;平原的犁頭更寬,木柄角度平緩,適合牛拉著大步往前走。
用牛拉的犁和用人拉的犁也不一樣,牛力氣大,犁頭可以重一點,木柄角度更傾斜;人拉的犁得輕一點,木柄角度接近垂直,方便人發(fā)力。
其實古人造木犁的技巧,全是順著力氣來,犁頭形狀讓土好分開,木柄角度讓人好使勁,輕重平衡讓犁好掌控。
那些在田里吱呀作響的木犁,看著簡單,卻是古人用智慧對抗土地堅硬的見證,一小塊鐵、一段木頭,在合適的形狀和角度下,就能把板結(jié)的土地變成能長出莊稼的沃土,這背后藏著的,是最實在的生存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