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導演反復喊cut,認為演員的表演痕跡太重……或許該重溫《甜蜜蜜》中張曼玉的教科書級鏡頭——
從李翹看到豹哥背脊米老鼠紋身時的荒誕笑,到嘴角抽搐、淚涌失控,7秒無臺詞的情緒轉(zhuǎn)變,沒有“演悲傷”,卻讓全球觀眾心碎。
導演陳可辛當時讓張曼玉演了8遍,還險些剪掉了第一條(就是影片呈現(xiàn)的這條),幸好最終保留了下來。張曼玉這段笑中帶淚的戲也不是笑場。
什么是表演痕跡?它就像一層薄紗,隔 在演員與真實之間——觀眾(尤其是敏銳的導演)能清晰感知到“演”的存在:
如何讓表演在大銀幕上不著痕跡、渾然天成?這是演員們永恒的課題。
痕跡從何而來 兩大常見癥結(jié)
YIQIYINGCHUANG
“控制力”的悖論:當專業(yè)訓練成為枷鎖
聲音:科班訓練強調(diào)聲音控制力,舞臺需要洪亮飽滿的共鳴腔體。但移植到鏡頭前,過于控制的發(fā)聲部位、刻意清晰的吐字、明顯的邏輯停頓,都可能顯得用力過猛、不自然。
形體: 對鏡頭的“自覺”調(diào)整是另一個陷阱。過去演員需要精準定位鏡頭角度、走位步數(shù)。如今攝影技術(shù)(如斯坦尼康)解放了演員,鏡頭更多是捕捉真實流動的表演。若仍固守“找鏡頭”、“擺角度”的舊習慣,那份刻意的控制便成了痕跡。
直奔“結(jié)果”:外化表演的陷阱
過分關(guān)注外部表情(如“微表情”管理)、用技巧調(diào)動憤怒或悲傷的肌肉、設計眼神……這種“著力”于外部的表演,往往失之真切。心里沒有,臉上再“精準”也會顯得虛假;心里有了,臉上自然流露。
演員如何去除表演痕跡回歸表演的本真
YIQIYINGCHUANG
內(nèi)緊外松,真聽真看真感受
打開心扉,讓人物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反應從心底自然流淌。注意力放在內(nèi)在體驗上,外部呈現(xiàn)反而放松自然,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你可以在生活中嘗試:面對“三重任務”(比如邊吃東西、邊看球賽、邊與旁人說臺詞),摒棄“演”的假動作。唯一法寶就是真聽、真看、真感受。全情投入當下,相信情境。
特殊角色:技巧是“成為”的橋梁
塑造聾啞人、囚犯、殺手等邊緣或特殊人物,必要的專業(yè)準備和刻意練習絕非“痕跡”,而是通向真實無痕的必經(jīng)之路。
這時可以運用的“技巧”是:
1.學習手語、研讀犯罪心理學、理解特定人群的行為與心理動機;
2.反復操練特定技能(如殺手的用刀/槍習慣、運動員的專業(yè)動作),直至成為身體本能。
讓觀眾相信你就是“那個人”,你使用工具的眼神、姿態(tài)都精準無比,毫無“演”的破綻。如演員為角色考取專業(yè)證書的案例,其背后是“成為角色”的巨大付出。
無論你是科班出身,需要調(diào)整習慣的專業(yè)演員;還是渴望在鏡頭前表演的素人,去痕跡化的核心在于:放下對“外部表現(xiàn)力”的執(zhí)著控制,轉(zhuǎn)向?qū)Α皟?nèi)在真實生命體驗”的深度耕耘。
讓技巧服務于“成為”,而非“表演”。
當你的心與角色共振,鏡頭自然會捕捉那份動人的真實。去掉那層名為“痕跡”的薄紗,在大銀幕上,真正地“活”成那個角色。
益 起 推 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