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日,國民黨軍東北“剿總”所在地,也是東北最大城市沈陽解放,城內守軍13萬人要么被殲滅,要么起義投誠。同日,駐守東三省最后據(jù)點營口港的國民黨軍52軍乘船逃離,東北全境宣布解放。下一步,解放軍東北野戰(zhàn)軍就可以心無旁騖的揮師入關,支援其他戰(zhàn)場,首當其沖的就是華北地區(qū)。
華北國民黨軍全線收縮
此時的東北野戰(zhàn)軍已發(fā)展到12個縱隊36個師又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及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兵縱隊、1個坦克團,共約70萬人,另有地方部隊33萬人,總兵力約100萬人。如此強大的一支力量加入華北戰(zhàn)場,將立即對國民黨軍華北“剿總”傅作義麾下的50萬人形成泰山壓頂之勢,更何況華北地區(qū)本就有20萬華北野戰(zhàn)軍部隊,傅作義已經疲于應付。
為了收縮兵力自保,傅作義在沈陽解放當天就下令駐守山海關及熱河省會承德等地的第13軍、第86軍緊急撤守,分別退往北平和天津駐守。后來,連河北省會保定也放棄了,華北“剿總”的50余萬人全部收縮到西起張家口、柴溝堡,經北平、天津直至塘沽、唐山的500公里鐵路線上,以便隨時機動。
50萬大軍難以從陸路撤退
當時,蔣介石的美械精銳已經基本損失殆盡,僅剩的幾個兵團也被困在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戰(zhàn)場,眼看形勢不妙。為了盡可能保存在華北的這點兒力量,尤其是駐北平、塘沽的第4、第9和第17兵團這3個嫡系中央軍兵團,以鞏固江南防線,蔣介石決定放棄華北地盤,將部隊盡數(shù)從海上撤回江南地區(qū)。
為此,蔣介石連續(xù)派出傅作義在晉綏軍的袍澤、軍令部長徐永昌等大員赴北平勸說,甚至讓自己的次子蔣經國帶去親筆信,希望傅作義率軍南下,甚至提出如果無法從海上走,那就走陸路沿津浦鐵路南下。當然,此舉無異于癡人說夢,因為一路要通過河北、山東、蘇北境內上千公里的解放區(qū),中間還要跨過黃河天險,光是沿途群眾堅壁清野和地方部隊的不斷騷擾,就能讓南撤大軍中途潰散。
海路撤退又嚴重缺乏船只
但幾十萬部隊連同眷屬、輜重,要想從海上撤走,就需要天量的艦船支援,僅靠國民黨海軍和動員民船根本不可能,必須讓美國主子支援。可惜,美國人不愿白白喪失在平津地區(qū)的巨大利益,更不想讓解放軍毫不費力就解放華北,因此拒絕提供船只。非但不愿幫助撤離,他們還鼓勵傅作義留在華北繼續(xù)堅守。
為此,美國海軍第7艦隊司令白吉爾親自面見傅作義,當場許諾:美國方面將對其全力給予支持,原本要交給蔣介石的援助物資、軍火裝備全部轉運天津港,直接交付給華北“剿總”,幫助其擴軍。如果戰(zhàn)事需要,美國海軍可以在沿海地區(qū)為他的部隊提供全面掩護。
好在傅作義是一位頗具民族氣節(jié)的將領,面對美國人的誘惑,毫不客氣的拒絕。不過,他也沒有打算放棄平津地區(qū),因為他出身晉綏軍,又是從綏遠省主席位置上起家的,基本部隊不是山西人,就是綏遠人,如果南撤勢必導致軍心離散;但撤回綏遠,又無力供養(yǎng)大軍,左右為難,舉棋不定,直到東北野戰(zhàn)軍秘密入關,將其分割包圍、就地殲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