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是一種適應(yīng)能力極強的大型哺乳動物。
它們不挑食,能吃肉也能吃素,它們也不挑環(huán)境,無論是森林、草原、高地還是山區(qū),它們都能夠找到棲息之所,在自然界中也很少能夠有生物對它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所以熊這種動物幾乎遍布于世界的每個角落。從北美洲到南美洲,從俄羅斯到印度,從日本到東南亞,甚至是極寒的格陵蘭島,都能夠找到熊的身影,除了一個地方,那就是非洲。或許你會說:澳大利亞也沒有熊呀。是的,但澳大利亞是個例外。
早在胎盤類哺乳動物在地球上出現(xiàn)之前,澳大利亞就已經(jīng)與其他大陸板塊相脫離,所以那里是有袋類哺乳動物的世界,少量的胎盤類哺乳動物也是隨著人類的活動被帶到那里的。
但非洲就不同了,廣袤的非洲草原簡直就是動物的天堂,這里的野生動物種類十分豐富,可唯獨缺少了適應(yīng)能力極強的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說是地形的阻隔,龐大的撒哈拉沙漠阻斷了熊向非洲南部遷徙的道路。然而撒哈拉沙漠的完全形成是近幾千年的事情,而熊在世界各地出現(xiàn)可是一兩千萬年以前的事情了。
現(xiàn)代熊有八種,分屬于三個亞科,即熊亞科、大熊貓亞科和眼鏡熊亞科,它們都源自于一個共同的祖先,一種生活于3800萬年以前北美洲的小動物Parictis。
因為Parictis的化石殘缺,所以直至1893年才被正式歸為熊科??茖W(xué)家認為正是這種小型熊科動物通過白令海峽路橋遷徙并擴散到了亞洲地區(qū)。在大約1600萬年以前,黎明熊在亞洲出現(xiàn),這是最早的沒有爭議的熊物種,所以一直被視為現(xiàn)代所有熊科動物的祖先。
在此之后,北美洲生活的熊科動物和歐亞大陸的熊科動物逐漸走上了不同的演化之路。
北美洲的熊逐漸變得巨大化,在大約1000萬年以前,體重超過600公斤的巨型短面熊在北美洲出現(xiàn),并于200萬年前通過巴拿馬陸橋進入南美洲,現(xiàn)代眼鏡熊亞科下的唯一物種眼鏡熊就是它的后代。反觀在歐亞大陸生活的熊,它們并沒有傾向于增大體型,而是逐漸發(fā)生了食性上的變化,甚至演化出了一種專吃竹子的分支,這大概是700萬年以前的事情。
大概在250萬年以前,棕熊被分離了出來,而熊家族中最后出現(xiàn)的成員則是北極熊,它們于20萬年以前由棕熊演化而來。
其實熊類并不是沒有嘗試進入非洲,一種體型巨大的郊熊就曾經(jīng)進入了非洲南部地區(qū),人類曾經(jīng)在南非和埃塞俄比亞地區(qū)發(fā)現(xiàn)過它們的化石,而這種熊滅絕的時間大概是在258萬年以前。為什么能夠在世界各地安身立命的熊,卻沒法在非洲延續(xù)下去呢?仔細思考一下,我們就能得出大概得結(jié)論。世界上所有的食肉目哺乳動物可以分為兩個大類,即犬形亞目和貓形亞目。
在任何環(huán)境之下,這兩類動物之間的生存競爭都異常激烈。
所以在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qū),犬形亞目豐富的地方,貓形亞目生物就很少,反之亦然。非洲草原地形開闊,沒有供大型動物躲避的空間,在這里生存是一種純粹的力量和速度的比拼,面對草原上多種強大的貓形亞目動物,屬于犬形亞目的熊無論在各個方面都沒有明顯的競爭優(yōu)勢,甚至還可能成為某些貓形亞目動物的捕食對象,所以便在生存競爭中敗下陣來。而生活在非洲北部山區(qū)的阿特拉斯熊則是滅絕于人類的狩獵。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