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體育文化的繁榮之地
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座城市的體育世界
聊聊那些與上海息息相關的體育閑話
上周
2025世界斯諾克·上海大師賽
圓滿落幕
世界頂尖的斯諾克高手
再次在上海上演巔峰對決
說起臺球
上海人并不陌生
不過上了年紀的上海人
估計對另一種神似臺球的運動更熟悉
第三十二期
阿拉聊聊上海人的臺球——康樂球
第一次見到康樂球是4歲那年夏天,去湖州白雀父親所在部隊探親。外公常帶我拿著席子,到軍部禮堂乘風涼。禮堂大廳里,放著幾張康樂球桌,不時響起擊球的“哐啷”聲。我在上海住的茂名南路,從沒在弄堂里見過。
前些年,在《人民畫報》朋友發(fā)來的上海老照片中,一張1956年在碼頭職工療養(yǎng)所拍的照片里有4人打康樂球,他們各站球桌一邊,穿一身療養(yǎng)所發(fā)的衣裳。準備擊桿的滿臉認真,一旁兩位面孔笑盈盈似勝券在握。
上海碼頭療養(yǎng)院里,療養(yǎng)的工人打康樂球
我打過康樂球,沒打過臺球。打球到少年宮、工人俱樂部,還有那時叫“青年宮”的大世界。在五一、國慶及元旦、春節(jié)舉辦的游藝活動里,總有打康樂球的。它是大眾娛樂,占地小,玩法簡單。桿比臺球桿短,也不包皮頭。球就是大號象棋子,可擊打其他棋子的母子叫“老板”。最難打的是四角洞口旁的棋子,最悲催的是子沒動而“老板”進了洞。
最難打的是四角洞口旁的棋子
上海打康樂球國內(nèi)最早,出現(xiàn)在上海人叫“彈子”“落袋”的臺球19世紀末傳入后。據(jù)說是一家木器店老板的發(fā)明,為外國臺球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chǎn)物??禈非蛎Q取自店所在的那條僅458米長的小馬路,它筑于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原名克能海路(Cunningham Road),為美國駐滬副領事之名,1943年改為甘肅康樂縣名,稱康樂路。也有說康樂球之名來自諧音,一是擊球聲,二是“Carom”(球擊后彈開或連撞兩球)的讀音。細思仍覺得與路名有關顯得靠譜:打康樂球于木制球盤,大小如一張八仙桌,球盤四邊由一寸多高木框圍起,四角是4個圓洞,洞下木盒存進洞棋子,球盤擱在可收縮折疊并可調(diào)節(jié)高度的交叉木架上。無論球盤木架,還是球桿、棋子和落子的木盒,哪一件不是康樂路木器店的活?
康樂路舊景
康樂球不是球,而是扁平圓厚的棋子;但這一個“球”字,無意間道出與臺球“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緣關系。它的球盤最初似臺球6洞,后為4個洞,打法和術語等也借用了臺球,其中“槍勢”是一句最常用的上海閑話。
康樂球和臺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槍勢”是臺球“Chance”(機會、機遇)諧音,本意是抓住和獲得機會,后延伸為尋找機會的“看槍勢”,表達球藝高低的“槍勢足”“槍勢濃”和“槍勢不足”“槍勢不濃”,還有消極比賽的“混槍勢”。在康樂球里其意再拓展,還表達捏桿姿勢及出槍后棋子走勢。
“火箭”奧沙利文的康樂球“槍勢”
臺球是貴族的運動,康樂球是平民游戲。在當年臺球消失的日子里,土生土長的康樂球卻生生不息。大眾化的一個結果是術語走進日常生活。還是說“槍勢”:“槍勢足”“槍勢濃”,那是日子過得風生水起;而“混槍勢”朋友,要么是混日腳要么確實力不從心;“看槍勢”和“槍勢捺能”,則是考量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本領。此外,還有“老板進洞”喻權勢者倒臺,“自拉洞”是自己買單消費,而一桿打到底掃清臺面的“一槍光”用處更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