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底也曾棲居過一個詩人的夢??傁敫`取生活的一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思。像孩童在海邊拾貝,渴望用零星的閃光拼湊出內(nèi)心的宇宙。
然而,當(dāng)我的指尖真正觸碰到顧城詩集《黑色的眼睛》的扉頁,一種近乎澄澈的“頓悟”瞬間將我淹沒。原來,詩意的星河如此浩瀚,而有些靈魂,生來便是其中最璀璨的星辰。有些人是老天爺追著賞飯吃,天賦異稟。顧城,無疑是這樣的存在。
他的詩句,不是苦心雕琢的工藝品,而是從心泉自然流淌出的溪流,純凈、靈動,帶著洞穿迷霧的直覺和未經(jīng)馴化的野性之美。我的那些笨拙嘗試,在真正的天賦面前,如同仰望星空的塵埃,瞬間了然了距離。
這本《黑色的眼睛》收集了顧城不同時期的靈魂碎片,其中一首《種子的夢想》,像一束冰冷而精準(zhǔn)的探照燈,猝然照亮了我內(nèi)心最幽暗的角落:
“種子呵,在凍土里夢想春天,
它的頭頂覆蓋這一塊巨大的石板。”
僅僅兩行,十四個字。沒有繁復(fù)的修辭,沒有聲嘶力竭的吶喊,卻構(gòu)筑了一幅極具張力的生命圖景——壓迫與渴望并存,禁錮與夢想共生。
讀罷,我“仿佛被詩人顧城識破了此時此刻的心境”。這感覺無比真切:如同凍土里的種子,開始懷春思春,甚至是產(chǎn)生了已經(jīng)是破土冒芽的狀態(tài),去迎接明媚陽光的終極幻想。
那顆種子,不就是每一個在現(xiàn)實泥沼中掙扎,內(nèi)心卻燃燒著不滅渴望的我們自己嗎?我們對“春天”的向往——關(guān)于理想、關(guān)于突破、關(guān)于更自由開闊的生命狀態(tài)——是如此熾熱,以至于在精神的疆域里,我們常常提前預(yù)支了破土而出的狂喜,沐浴在幻想中的明媚陽光之下。
然而現(xiàn)實卻是赤裸裸的,不啻頭頂著的“一塊巨大的石板”。
這七個字,是冰冷的現(xiàn)實,是沉重的枷鎖。這塊“石板”,它“既隔開了外界,也絕了內(nèi)心的那股沖勁”。它可能是時代的壁壘,是生存的壓力,是觀念的桎梏,是自我的設(shè)限,或是命運無情的重壓。它橫亙在那里,冷酷地提醒著幻想與現(xiàn)實的鴻溝,將那份蓬勃的“沖勁”死死摁在凍土之下,讓“終極幻想”顯得脆弱而遙遠。
幻想有多絢爛,石板就有多沉重;渴望有多深切,隔絕感就有多絕望。顧城精準(zhǔn)地捕捉并呈現(xiàn)了這種普遍而深刻的生命困境。
這首詩發(fā)布于 “1979年1月”,正是改革開放的首年。這是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時空坐標(biāo)。
整個中國,剛從漫長的嚴(yán)冬中蘇醒,如同那顆深埋凍土的種子,經(jīng)歷著“黎明前的黑暗”??諝庵袕浡Mc迷茫交織的氣息,舊秩序的堅冰尚未完全消融,新生的嫩芽已在奮力尋找縫隙。人們心中涌動著對“春天”的強烈渴求,卻也真切地感受著頭頂那塊時代“石板”的重量。
那會兒,大家可能是經(jīng)歷著黎明前的黑暗。顧城的這顆“種子”,正是那個特殊時代集體心緒的詩意凝結(jié)。它承載著整個民族在轉(zhuǎn)折點上共同的壓抑、期盼與堅韌。而歷史證明,當(dāng)春天的故事在神州大地遍布之時,就是頑強不屈的嫩芽擊破石板,強勢生長的時候。
這顆詩意的種子,竟成了一個偉大時代變革的微妙預(yù)言。
初讀《種子的夢想》,我和許多人一樣,被那“凍土”與“石板”的意象強烈沖擊,輕易地為其貼上了“消極”、“壓抑”的標(biāo)簽。我那悲觀的心境似乎找到了共鳴的注腳。
但當(dāng)我了解到它誕生于1979年初那個新舊交替的節(jié)點,一種奇異的“破冰融化了”的感覺開始在心中蔓延。我開始自我反思,跟大多數(shù)人一樣,我僅僅粗略讀過后,便武斷認為該詩十分消極,這是不行的。
我之前的解讀是否過于表面和片面?是否只看到了黑暗的深淵,而忽略了深淵邊緣那倔強閃爍的微光?
帶著這份反思,我沉下心來“精讀幾遍”。
這一次,我的目光不再僅僅被“凍土”和“石板”所吸附。我看到了“夢想春天”——這是種子在絕境中依然不滅的信念與熾熱的渴望!是生命在最深處涌動的、無法被徹底壓制的本能。這份“夢想”,本身就是穿透黑暗的光芒,是無聲卻最有力的抵抗。
更重要的是,我重新發(fā)現(xiàn)了顧城其他詩篇中那些曾被我的悲觀濾鏡忽略的、充滿生機的意象。它們并非孤立的幻想,而是與《種子的夢想》構(gòu)成了一條通往“春天”的必然路徑:
- “冬神下葬” —— 嚴(yán)酷統(tǒng)治的終結(jié),死亡的冬天被埋葬。
- “彩色的地平線上走來少年” —— 新生的、充滿無限可能的圖景在地平線清晰浮現(xiàn)。
- “舒展著腰身” —— 掙脫束縛后的自由舒展與生命歡暢。
- “伴娘蝴蝶”、“蠶姐姐張開了新房的金?!?/strong> —— 萬物復(fù)蘇,生機盎然,充滿了童話般的絢爛、溫柔與創(chuàng)造的喜悅。
等等美好的意象,都不是幻想,而是在不久的將來,竟都成了現(xiàn)實。
回望歷史,顧城筆下這些充滿生命力和希望感的圖景,不正是在改革開放的春風(fēng)化雨后,在無數(shù)個體與民族的奮力拼搏下,逐漸在中國大地上演變?yōu)樯鷦拥默F(xiàn)實圖景嗎?經(jīng)濟的活力、思想的解放、生活的改善、創(chuàng)造力的迸發(fā)……這一切,不正是那“舒展的腰身”、“彩色的地平線”和“金幔”般的新生活嗎?
顧城的詩,在描繪困頓的同時,竟蘊含著一種神奇的前瞻性,一種對“春天”必將到來的篤定預(yù)言。
這種從“凍土”到“春天”的精神跋涉,在顧城的《年輕的樹》中,獲得了更宏闊的時空回響:
“雪呀雪呀雪,覆蓋了深睡的原野”
“無數(shù)潔白的轍印,消失在迷蒙的邊界”
改革開放之前,又未嘗不是《年輕的樹》所寫的‘雪呀雪呀雪,覆蓋了深睡的原野’”。那是一個萬籟俱寂、似乎被冰封的時代,是黎明前夕,也是黑夜的終章。
然而,即使在最深的雪夜,也并非死寂一片。那“無數(shù)潔白的轍印”,正是“我們無數(shù)的先賢們?yōu)閷ふ夜饷鞫粝聛淼暮圹E呀!” 他們是思想者,是實踐者,是默默耕耘的普通人。他們或許未能立刻叩開春天的大門,但他們在茫茫雪野中艱難跋涉,用生命的熱量和探索的勇氣,在厚重的雪幕上刻下了一道道通向光明的印記。
這“轍印”,是歷史的見證,是犧牲的銘文,更是希望的引線,為后來者指明了方向,積蓄了破雪而出的力量。
今天,當(dāng)我們行走在陽光之下,享受著前人栽下的“樹蔭”——那些由“轍印”指引、由“嫩芽”破石而開創(chuàng)的美好生活——我們是否僅僅滿足于“坐享其成”?顧城的詩在無聲地叩問:不!
即便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如今的美好生活都是需要我們?nèi)フ湎У?,而不是等著坐享其成。時代的“凍土”與“石板”并未消失,它們只是變換了形態(tài),化身為現(xiàn)代社會的壓力、內(nèi)卷的焦慮、價值的迷失、信息的洪流、或無形的階層壁壘……這些就是壓在我們這一代人,尤其是年輕生命頭頂?shù)摹靶率濉薄?/p>
年輕的生命,就應(yīng)該是熱烈的絢麗的激情的,勇于探尋新的可能。我們當(dāng)如顧城筆下那顆在灰色夜空下沉思的“年輕的樹”:
“拒絕了幻夢的愛,在思考另一個世界?!?br/>
這“幻夢的愛”是什么?是沉溺于不切實際的空想?是寄希望于外界的拯救?是滿足于虛幻的安慰?
顧城給出了清晰的答案:要“拒絕”!
真正的希望,不是被動等待“石板”被移走,而是在清醒認識“凍土”與“石板”的現(xiàn)實之后,依然像那顆種子一樣,懷抱“夢想春天”的內(nèi)核熱望,并像那棵年輕的樹一樣,“在思考另一個世界”——思考如何行動,如何突破,如何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光明。
夢里什么都有,但都是幻夢,想要實打?qū)嵉膿碛?,你必須去實踐。
“黑夜給了你黑色的眼睛”。這句最廣為人知的詩句,其震撼力不僅在于承認“黑夜”(困境、局限)的客觀存在,更在于其后半句所迸發(fā)出的主體力量——“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關(guān)鍵在于“尋找”!
外界即大環(huán)境的影響固然大,但只要你有一顆‘尋找光明’的心,如何不能看到那黑幕掀起時滿天光亮的天幕下,眾生在歡呼雀躍呢?
被動接受,只會被黑暗吞噬;怨天尤人,只會加深絕望。唯有主動地“尋找”,才能積蓄力量,才能在看似密不透風(fēng)的“黑幕”上撕開一道縫隙,才能在縫隙中窺見并最終擁抱那“滿天光亮的天幕”,才能在那一刻感受到“眾生在歡呼雀躍”的磅礴生命力——那正是突破自我、戰(zhàn)勝困境后的靈魂狂喜與生命禮贊。
結(jié)語:來自凍土的永恒饋贈
重讀顧城的《黑色的眼睛》,尤其是《種子的夢想》,早已超越了一次文學(xué)審美的體驗。我莫名有了一絲感動,更有了一股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它成為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淬煉和力量覺醒。它讓我明白:
- 承認“凍土”與“石板”,是清醒;懷抱“春天的夢想”,是勇氣。二者缺一不可。
- 最深的絕望(凍土)里,往往蘊藏著最強大的生機(種子)和不滅的信念(夢想)。
- 歷史的進程(從雪夜轍印到破石迎春)證明,黑暗終將過去,但光明需要無數(shù)“轍印”的鋪墊和“嫩芽”的奮力一搏。
- 當(dāng)代的困境(新石板)需要我們像那顆種子一樣保持夢想的熱度,像那棵年輕的樹一樣“拒絕幻夢的愛”,去“思考”并創(chuàng)造“另一個世界”。
- “黑色的眼睛”不是宿命的詛咒,而是主動“尋找光明”的工具。尋找,并付諸實踐,是穿透一切黑暗的唯一路徑。
顧城,這位早逝的天才詩人,在1979年的寒冬里,用一顆深埋凍土、頭頂巨石的“種子”意象,不僅精準(zhǔn)地刻畫了一個時代的精神肖像,預(yù)言了一個民族的春天,更為每一個在人生不同季節(jié)遭遇“凍土”與“石板”的個體,點燃了一盞永不熄滅的心燈:
即使深陷寒冰,頭頂萬鈞,也要倔強地“夢想春天”,并睜大“黑色的眼睛”,用全部的生命意志,去“尋找”那道必將劈開黑暗、照亮前路的光明。
這穿越時空的啟示,正是《黑色的眼睛》留給我們最珍貴、最恒久的禮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