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昔日的上海灘大佬——黃金榮,邊掃大街邊感嘆:“五大亨沒義氣,居然拋下我一個人掃大街!”
五大亨,其實就是舊上海五大黑幫頭子,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是杜月笙、黃金榮和張嘯林。張嘯林因在抗日期間和日本人勾搭充當漢奸,死于軍統槍下。之后的故事就在杜、黃二人之間展開。
1949年,全國解放在即,那些在舊中國舞臺上呼風喚雨的人物,都面臨一個選擇:走還是留?
同為上海青幫大亨,杜月笙與黃金榮在1949年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前者遠走香港,后者留守上海。
杜月笙為什么走?
血債深重,恐懼清算。杜月笙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核心執(zhí)行者:他主導誘殺上??偣瘑T長、共產黨員汪壽華,指揮“中華共進會”冒充工人襲擊糾察隊,直接導致數百名工人死傷。這一事件成為他無法抹去的政治污點。盡管1949年中共最高層通過各種方式釋放合作信號,杜月笙仍堅信自己會被清算,坦言:“我擔心共產黨永遠不會寬恕我!”。他的嗅覺,聞到的是那種“你的時代已經結束,你的游戲規(guī)則已經失效”的味道。他深知,他賴以生存的那個舊世界即將被連根拔起,自己在舊上海的所作所為,無論是光鮮的慈善家身份,還是陰暗的黑幫頭子角色,都是必須被清算的罪惡。
與蔣介石關系破裂。杜月笙雖曾為蔣介石效力,如協助“清黨”、處理陳潔如等,但1948年蔣經國在上?!按蚧ⅰ边\動中查處其子杜維屏,暴露蔣氏對幫會勢力的壓制意圖。杜月笙深感遭背叛,拒絕隨蔣赴臺,直言“蔣介石已不值得依賴”。
香港的“中立”屬性。作為英國殖民地,香港成為國共勢力交錯下的緩沖地帶。杜月笙在抗戰(zhàn)期間曾于香港設立賑濟機構,積累人脈資源,認為此地既能規(guī)避大陸政治風險,又可保留資產運作空間。
黃金榮為什么留?
相對較輕的歷史包袱。黃金榮雖參與“四一二”政變,但主要扮演協調者角色,未直接主導血腥行動。其罪行集中于黑社會活動如綁架勒索、鴉片壟斷,而非針對共產黨的系統性迫害。這為其爭取寬大處理留下余地。
積極“贖罪”換取生機。抗戰(zhàn)期間,黃金榮表現出較強的民族意識,組織難民收容所,自費購糧賑濟災民;參與抗日救亡運動,支持馬占山抗戰(zhàn);拒絕與日偽合作,保持政治底線。這些行為成為其向新政權示好的籌碼。
年齡與根基。1949年黃金榮已81歲,自認無力承受流亡生活。其資產多集中于上海地產如“大世界”游樂場,撤離意味著放棄畢生積累。他選擇公開登報檢討罪行,掃大街象征性勞動,換取政府“不殺不關”的默許。
杜月笙與黃金榮的這種選擇,也與他們的人生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杜月笙作為一個渴望“洗白”的政商投機者,畢生追求階層躍升,通過銀行、航運公司轉型“企業(yè)家”,以慈善包裝黑道背景。這種“半黑半白”的身份使其在政治風暴中更易遭各方質疑,最終因缺乏徹底信任的靠山而自我放逐。
而黃金榮作為務實的地方勢力守護者,始終承認幫會本色,滿足于上海本土權威。晚年成立“榮社”僅維持舊部關系,不涉足高層政治。其“小富即安”的保守性,反而降低新政權的戒心。
1951年,杜月笙客死香港,臨終前收到中共領袖二次邀約,卻因蔣介石阻撓未能返滬,遺骸歸葬上海但抱憾終生。黃金榮雖免于刑罰,卻在1953年病逝前經歷資產沒收、門徒離散,晚景凄涼但保全性命。
歷史沒有假設,但有權衡。杜之遠走與黃之留守,實為亂世梟雄在時代裂變中,基于罪責、利益與生存本能做出的殘酷博弈。
杜月笙的“精明”未能跨越政治信任的鴻溝,而黃金榮的“庸?!狈闯勺o身符——這或許是對上海灘江湖哲學最諷刺的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