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chuàng)內容,文中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前言
2019年的春天,美國公司偉創(chuàng)力按下了一個暫停鍵,卻不曾料到暫停的正是自己的未來,這不止是一次簡單的商業(yè)中斷,更是一場觸及骨髓的戰(zhàn)略誤判。
它像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的漣漪在隨后數年里,徹底改寫了自己與華為的命運,乃至一部分全球供應鏈的底色,究竟是什么情況呢?
一場從“好伙伴”到“陌生人”的劇變
故事的轉折來得異常迅猛,發(fā)生在五月,美國商務部才剛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還沒等禁令細則真正落地,與華為合作了近二十年的偉創(chuàng)力,卻比華盛頓的反應更快更急。
它在全球范圍內火速切斷了所有生產線,停止為華為代工,這個決定看似是為了規(guī)避政治風險的自保之舉,卻意外暴露了一家跨國企業(yè)在關鍵時刻的脆弱與短視。
彼時偉創(chuàng)力在中國的業(yè)務版圖可謂是根深葉茂,他們在珠海、蘇州、東莞等地工廠林立,雇員總數超過九萬,規(guī)模僅次于富士康。
光是2018年中國市場就貢獻了它全球收入的三分之一,而華為更是其中翹楚,僅這項業(yè)務就為偉創(chuàng)力帶來了25億美元的進賬,足足占了其總營收的十分之一。
這份合作的深度遠不止于訂單交易,就在事發(fā)半年前偉創(chuàng)力還在長沙斥資五十億,為華為量身打造了一座超級工廠,占地上千畝,規(guī)劃日產手機八萬部,連二期擴建的土地都早早預留好。
一切跡象都在告訴世人,偉創(chuàng)力曾將自己的未來,與華為這條高速行駛的快船牢牢綁在一起,誰曾想政治風浪剛起,船上的“大副”卻選擇率先跳海。
合作戛然而止,最直接的沖突隨即在廣東珠海爆發(fā),華為存放在偉創(chuàng)力工廠的設備、原材料和半成品產權清晰,合同上白紙黑字寫明了歸華為所有,總價值超過七億元人民幣。
這些物資里不乏5G基站的關鍵零部件,時間就是生命線,五月底華為派出了足足一百五十輛卡車開到珠海工廠門口,準備拉回屬于自己的資產。
誰知偉創(chuàng)力竟緊閉大門,給出的理由是:“貨物可能含有美國技術,需要進行合規(guī)審查?!边@套說辭顯得蒼白無力,因為工廠就在中國境內,物資所有權屬于華為,本就未涉及任何出口管制問題。
在華為看來,這已經不是所謂的臨時避險,分明是趁火打劫,隨后的一個多月里,雙方展開了十幾輪談判,華為不斷派出律師交涉,偉創(chuàng)力卻始終以“合規(guī)審查”為由拖延,態(tài)度強硬得令人咋舌。
一場被算錯的政治“帳”
這場長達一個多月的拉鋸戰(zhàn),以華為僅收回價值約四億元物資告終,其余部分至今仍被扣押。
這場對峙不僅耽誤了華為的生產周期,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更徹底摧毀了雙方最后一點信任的殘骸,華為的反應也極其干脆:將偉創(chuàng)力從供應鏈名單中永久剔除。
偉創(chuàng)力當時的小算盤,或許是這樣打的:得罪一個中國客戶,可以換來美國政府的認可,從而保住北美市場和其他國際大客戶,它無疑賭的是華為會一蹶不振,而自己則能通過政治站隊獲得一張“安全通行證”。
可它似乎忘記了一件最簡單的事:華為的訂單正是它中國業(yè)務的命脈,命脈一斷整座建筑便失去了地基。
事實證明報應來得比想象中更快也更猛烈,長沙那座為華為而建的嶄新工廠,幾乎還未曾充分享受高光時刻,就驟然陷入停擺,生產設備上很快積滿了灰塵。
2020年在當地政府的協(xié)調下,比亞迪出面接盤將其改造為新能源汽車的電子工廠,廠房依舊只是主人換了,未來也徹底變了。
珠海工廠的命運則更為慘淡,2018年產值曾高達二十五億元人民幣,到了2020年,營收竟暴跌至區(qū)區(qū)二百八十五萬元,虧損超過三億。
最終這座工廠以三點八五億元的價格,被“賤賣”給了領益智造,售價還不及當初投資的一成。
蘇州和東莞的廠區(qū)也迅速蕭條,大量在此工作了十幾年的老員工,只拿著N+1的賠償金黯然離去,廠區(qū)外維權者拉起的橫幅,成了偉創(chuàng)力在中國市場,最后也是最刺眼的影像。
多米諾骨牌并未就此停止,受害的還有一大批原本為偉創(chuàng)力配套的供應商,它們根據訂單提前備料,卻因偉創(chuàng)力的單方面毀約而面臨大量庫存積壓和資金鏈斷裂的困境。
許多小企業(yè)直接因此倒閉,多年的經營成果化為烏有,偉創(chuàng)力的撤退砸爛的不只是自己的飯碗,還有一整條無辜的供應鏈,甚至讓這些企業(yè)面臨絕境。
壓不垮的對手,與被填補的真空
從全球財務報表來看,偉創(chuàng)力此后的日子也愈發(fā)艱難,其凈利潤從2019年的九千三百萬美元,一路斷崖式下滑。
到了2023年營收較巔峰時期近乎腰斬,股價相較2019年下跌超過百分之四十,在《財富》500強的排名也一路滑坡,像是被人抽去了筋骨。
它所期待的政治紅利并未兌現,中興、小米等原本的中國大客戶,紛紛將訂單轉向了比亞迪、聞泰科技等本土企業(yè)。
連一些歐洲客戶也因為它的信譽風險而減少合作,它試圖將重心轉移到印度和東南亞,卻在印度遭遇了勞工糾紛,在東南亞則因供應鏈混亂而頻繁延誤交付。
至于它想努力討好的美國市場,早已被本土廠商瓜分殆盡,根本沒有留下多少殘羹冷炙給它。
與偉創(chuàng)力的衰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華為的絕地反擊,被斷供、被背叛的切膚之痛,反而倒逼華為將自主研發(fā)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們如同一把被敲打千百遍的利刃,反而磨礪得更加鋒利。
短短幾年間那些曾被視為不可逾越的技術壁壘,硬生生被撕開一道口子,麒麟9000S芯片的問世,搭載于2023年突然上架的Mate60Pro手機,標志著其在核心技術上實現了驚人的突圍。
鴻蒙操作系統(tǒng)也迅速成長為全球第三大移動生態(tài),用戶從一億起步,并延伸至車機、物聯(lián)網等更廣闊的領域,構建起屬于自己的數字森林。
偉創(chuàng)力倉皇離去后留下的市場真空,很快就被中國國內的代工廠迅速填補,華為將海量訂單轉向了比亞迪、聞泰科技、立訊精密等企業(yè)。
這不僅讓這些公司迎來了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更催生了一條更具韌性、更加安全可靠的國產供應鏈,華為的年營收重回千億美元級別,其5G技術依舊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屹立不倒。
結語
六年時間過去,這場商業(yè)博弈中的贏家和輸家位置已然乾坤倒轉,偉創(chuàng)力當初的選擇,是押上自己的商業(yè)根基去賭一個不確定的政治未來。
結果是它既失去了中國這個最大的舞臺,也在全球客戶面前永遠貼上了“不可靠”的標簽,商業(yè)世界固然講求利益,但一旦拋棄了商業(yè)信譽去投機最終只會變成自己為自己挖好的陷阱。
大家對這件事怎么看呢?歡迎前來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