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崢 實習生 陳丹
最近,四川盆地被“烤”成了火盆,不僅出現(xiàn)超40℃高溫,且與重慶、湖北等地形成了連片效應——一起火熱。與火辣辣的盆地相對的是,南方廣東“拉起”了紅色暴雨警報,華北暴雨也沒有停歇,8月以來,中央氣象臺連發(fā)高溫、暴雨、強對流天氣預警。
為什么多地高溫同時,又伴隨著暴雨、強對流?今年是最暖年么?8月5日,封面新聞記者采訪了國家氣候中心二級研究員、原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他表示,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性氣候國家,夏季防汛抗旱或旱澇并重是常態(tài);今年我國的高溫形勢也十分嚴峻,但總體要弱于2022年。
全國高溫預報
1
熱浪雖猛
但未破“歷史最熱”封印
8月3日,四川盆地連片40℃已出現(xiàn),最“燙”的是渠縣,最高氣溫已達到41.5℃。8月4日起新的一周,這樣的熱度延續(xù)。
省會成都也是火辣辣。7月27日以來,成都市出現(xiàn)持續(xù)性高溫天氣,8月3日高溫達到峰值,全市最高氣溫41.2℃;8月4日成都市最高氣溫35.3~39.3℃;預計8月5日至7日,成都以多云間陰天為主,有陣雨或雷雨,降雨主要時段在6日傍晚到夜間;最高氣溫33~38℃。
“近期西南地區(qū)成都等地高溫是天氣過程性的異常,主要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伸脊點位置偏西,同時氣候變化背景下城市熱島效應加劇的共同作用。”周兵解釋。
然而,現(xiàn)在并非四川歷史最熱。
歷史上我國南方最強的一次高溫發(fā)生在2022年。高溫熱浪持續(xù)79天,為1951年以來我國高溫過程持續(xù)時間最長。40℃以上覆蓋范圍達102.9萬平方公里,影響人口多,均為歷史之最。日最高氣溫超過歷史站數(shù)有361站;單站日最高氣溫極大值為重慶北碚45.0℃。重慶、四川、湖北等多地氣溫反復刷新歷史紀錄。四川簡陽13天內接連9次日高溫創(chuàng)歷史新高,8月9日創(chuàng)下40.5℃,隨后一路攀升,至8月21日高達43.4℃。
當前正處三伏天,太陽短波發(fā)射加熱作用顯著,因此,發(fā)生高溫熱浪的概率大。從“7下8上”全國最高氣溫平均分布的特征來看,江南到黃淮一帶受西太平洋高壓系統(tǒng)控制,新疆吐魯番等地容易出現(xiàn)高溫。不過,周兵表示,雖然今年我國的高溫形勢也十分嚴峻,但總體要弱于2022年。
從全球變暖來看,來自歐洲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美國緬因州氣候變化研究所、日本氣象廳再分析資料等的不完全統(tǒng)計,2025年全球1-7月平均溫度低于2024年和2023年同期,尤其是6-7月更加明顯?!?025年依然處在歷史最暖平臺,但就目前狀況和未來5個月的趨勢分析,難以續(xù)寫歷史最暖年的紀錄?!?/p>
深圳發(fā)布暴雨紅色預警
2
高溫、暴雨、強對流成“三件套”?
“昨晚飛機晚點,在深圳機場過的夜。”一位網(wǎng)友告訴封面新聞。8月5日,深圳發(fā)布2018年后首個全市暴雨紅色預警信號。香港天文臺發(fā)出黑色暴雨警告。
為什么多地高溫同時,又伴隨著暴雨、強對流?高溫、暴雨、強對流是同時出現(xiàn)的“三件套”么?
對此,周兵解釋,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性氣候國家,夏季防汛抗旱或旱澇并重是常態(tài),同時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區(qū)和西風帶高壓大脊區(qū),一般是持續(xù)晴好天氣,反之,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北兩側或西風帶深槽區(qū),通常有壞天氣出現(xiàn)。因此,夏季高溫、暴雨、強對流天氣可以共存,另外,7-9月是臺風活躍季節(jié),南海和西太平洋臺風也會時常侵襲。
8月5日8時-6日8時全國強降雨落區(qū)預報圖。
3
雨帶北移?北方氣候南方化?
這個夏天,甘肅、寧夏一些人家的調料盒、瓜子,居然都開始發(fā)潮了。8月4日13時,北京升級發(fā)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
2025年華北雨季于7月5日正式拉開序幕,較常年平均開始時間(7月18日)偏早13天,創(chuàng)下自1961年以來的最早記錄。內蒙古中東部、京津冀大部出現(xiàn)暴雨、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7月23-29日,北京密云和平谷、河北保定和承德等局地降雨量超過500毫米(河北保定易縣605.8毫米);我國北方共有19個國家氣象站打破同期歷史月極值,其中,河北、內蒙古、吉林和寧夏共13個國家級氣象站日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河北唐山遷安最大小時降雨量106.5毫米。
為何北方雨水會偏多?是“雨帶北移”,北方氣候南方化了么?“實際上,北方變濕往往與拉尼娜事件或冷水現(xiàn)象相關聯(lián),是年際尺度上的變化。1961~2024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6.0mm,且年代際變化明顯。從氣候變化角度分析,華北、東北和西北年降水量無明顯線性變化趨勢,但自2010年以來,均處于年代際降水偏多的階段。北方濕度增加,某種意義上是我國中東部地區(qū)汛期降水模態(tài)‘北澇南旱’的體現(xiàn),2020-2023年三重拉尼娜年最為顯著,因此是年際尺度上的變化?!敝鼙忉?。
他分析,7-8月華北暴雨的成因有三點。一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位置偏北、副高強度和面積指數(shù)持續(xù)偏強和偏大。冷暖交匯與暖區(qū)對流共同加劇了降水的強度,擴大了降水的范圍。
其次是東亞夏季風強勁,季風北邊緣帶位置偏北,使得北方雨季開始早。
第三是氣候變化的影響猶如極端降水的推手,北半球高溫加劇了全球水循環(huán);同時,人類活動使得極端降水強度顯著增強?!?025年華北等地雨季強降水的歸因有待進一步研究?!?/p>
4
多個氣候臨界點已被激活
高溫天氣已加劇青藏高原冰川融化,沖擊電力系統(tǒng)能源供應,森林火險風險加大、水資源匱乏現(xiàn)象更加突出,人體健康的不利影響嚴重。尤其是疊加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暖水或冷水實踐,極端性尤為顯著。
全球氣候系統(tǒng)變暖在持續(xù),多個氣候臨界點已被激活,人類生存環(huán)境和生物多樣性面臨嚴重挑戰(zhàn)?!案邷厥录蛇^去的百年一遇將變?yōu)槲磥硎暌挥觯?0年一遇的縮短為2-3年一遇。”
人類應該何為?
面對全球變暖和極端天氣多發(fā)強發(fā),積極采取措施勢在必行。
“作為能源消費端的公眾或社區(qū),我們應該積極參與氣候行動,了解科學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知識,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減少碳排放,傳播環(huán)保低碳理念,關注氣候治理主題,在衣食住行的諸多細節(jié)中落實行動?!敝鼙粲酢?/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