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新型潛艇執(zhí)行遠航任務畫面罕見曝光。幾十年來,中國核潛艇從無到有,由弱到強,走得更遠、潛得更深。
突破技術封鎖 核潛艇研制人員攻堅克難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海上展區(qū),靜泊著中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長征一號。它見證了人民海軍篳路藍縷、自強不息的崢嶸歲月。
為反對帝國主義的核訛詐和技術封鎖,毛主席發(fā)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時代強音。在這一號召鼓舞下,參與核潛艇研制人員懷著滿腔熱情,掀起攻堅克難的高潮。
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旭華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我怎樣理解?我的理解有兩點,第一,是核潛艇技術復雜、要求高,不能等閑視之,不是那么容易的。第二,我們決心,一百年搞不出來,一千年搞不出來,一萬年一定決心要把它搞出來。
中國的核潛艇事業(yè)是從沒有圖紙資料、沒有權威專家、沒有外來援助的“三無”困境中起步的。黃旭華帶領團隊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成千上萬個數(shù)據(jù),攻克了艇體線型設計難題。
為了加快進度,核潛艇核反應堆的研制和核潛艇的建造同時展開。負責反應堆研制的是與黃旭華一樣,為中國核潛艇事業(yè)隱姓埋名的總設計師彭士祿。
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 彭士祿
我們也沒見過核潛艇,也沒見過反應堆,在雜志上看到一個主泵,光看外形圖,光看外形,我們的科技人員就能琢磨出來。
面對核潛艇技術的“無人區(qū)”,沒有現(xiàn)成的圖紙和模型。秉持著“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堅定信念,中國科研人員一邊設計、一邊施工,用傳統(tǒng)設備算出了首艘核潛艇數(shù)十萬個數(shù)據(jù)。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彭士祿感嘆道:“‘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誓言,新中國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就實現(xiàn)了?!币宦纷邅恚此破孥E的背后,是無數(shù)科研人員心甘情愿為國“深潛”,無私奉獻。
中國核潛艇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1974年8月1日,中央軍委將第一艘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zhàn)斗序列。中國從此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長征一號”全長90米、寬10米,排水量約5000噸,采用單軸螺旋槳。海上航行速度可以達到12節(jié),水下潛航可達25節(jié),最大潛深可達300米。具備6具533毫米魚雷發(fā)射管,并配有24枚魚雷。
從1958年決定研制核潛艇,到1974年首艇正式入列,經(jīng)過十多年的曲折歷程,中國終于擁有了以核潛艇為作戰(zhàn)平臺的打擊力量。2021年4月23日,一艘神秘的核潛艇——長征18號艇與其他兩款裝備一同在海南三亞某軍港交接入列,這是中國潛艇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最好見證。
2018年4月12日,中央軍委在南海海域隆重舉行海上閱兵,48艘艦艇、76架戰(zhàn)機、萬余官兵參加。這是新中國歷史上規(guī)??涨暗暮I祥啽?,是新時代人民海軍的豪邁亮相。閱兵式上,受閱編隊在水面分為七個梯隊,排在最前面的是由多艘核潛艇組成的戰(zhàn)略打擊梯隊。
總臺新聞觀察員 魏東旭
除了海上閱兵式,戰(zhàn)略核潛艇不太可能出現(xiàn)在人們視野當中。它是國之重器,也是進行戰(zhàn)略核威懾、進行二次核反擊的“撒手锏”,是國家戰(zhàn)略安全最重要的基石。
解放軍新型潛艇執(zhí)行遠航任務畫面公開
海軍某潛艇部隊 馬曉輝
海水密度、冷暖洋流、海底山峰,舵手的定深誤差不能超過1米,左右誤差不能超過1度。如果有敵情,深度把控不好,就有可能暴露行蹤。
監(jiān)制/劉娟
制片人/張平平
編輯/劉詩元、張函池
來源:CCTV4《今日亞洲》
制片人/孟濱
主編/馬家馳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huán)球節(jié)目中心新媒體
原標題:《中國新型潛艇執(zhí)行遠航任務畫面罕見曝光》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傅璐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CCTV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