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道德,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很多人沒有搞清楚,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是自然規(guī)律,德是德行,還是獲得,包含一個人的能力等。
道德是人在某個一范圍之內(nèi),可以做,不可以做的事情,明顯是有尺度的。
若尺度掌握不好,太嚴了,就變成了教條主義,太松散了,就缺德了。
最可怕的是,有的人誤以為自己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結果做出意想不到的蠢事。
01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羊在山坡吃草。
一匹狼悄然靠近。
羊群頓時亂了,一頭公羊混亂中,居然沖向了狼。
狼從未見過如此勇敢的羊,也嚇壞了,就跑了。
“是公羊救了羊群”,村里人奔走相告。
村長帶著公羊,到處做報告,還給公羊頒發(fā)了“勇者”證書。
公羊特別得意,自己居然成為了英雄。
過了幾個月,羊群又到山坡吃草。又來了一匹狼。
大家都喊:“公羊,快上,快趕走狼?!?/p>
公羊戰(zhàn)戰(zhàn)兢兢,在人們的注視下——羊入狼口。
很明顯,這頭公羊,是被大家“浮夸”了一頓,推到了道德制高點。
結果公羊,被迫成為了保護羊,趕走狼的利器。
公羊的偶然把狼嚇走了,從來沒有改變“狼吃羊”的自然規(guī)律。因此公羊在道德制高點,非要守護羊,就違背了“道”——把自己害了。
說直白點,很多人之所以愚蠢,不是真的什么都不知道,而是被道德綁架了。
我的一個表姐,在體制內(nèi)上班,在單位上,也多次被評為優(yōu)秀工作者。
表姐的父親過世后,母親也很老了,需要人照顧了。
表姐的兩個弟弟,都在城里買房了,經(jīng)濟條件也不錯,但是他們都拒絕把母親接到身邊。
兩個弟弟都怕老婆,在孝順母親這件事上,不能做主。
這時候,村支書就開口了:“你這個做姐姐的,也是優(yōu)秀工作者,就應該把母親照顧好。怎么能夠給單位抹黑呢?”
表姐把母親帶到自家中,照顧了七八年。
母親過世之后,意想不到的一幕發(fā)生了——老家的一切財產(chǎn),被兩個弟弟分掉了。弟弟們說:“按照農(nóng)村規(guī)矩,財產(chǎn)就是給兒子的;女人出嫁了,就和娘家無關?!?/p>
被托舉到道德制高點的人,居然是最吃虧的人,太無奈了。
俗話說:“欲戴其冠,必承其重?!?br/>
戴上了道德的光環(huán),人會精神百倍,但也會常常像是戴上了一個緊箍咒。而他的周圍,都是念咒語的人。
其實自己并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好,也就做了一兩件好事而已。沒有必要放肆去宣傳,給一些完美的標簽。
允許自己有一些私心,有很多的不完美,能夠用社會應有的規(guī)則、自然應有的法則來保護自己,拒絕他人的要求。這才是聰明人的做法。
02
作家王小波寫了一篇文章:為什么道德制高點上總是站滿了蠢人?
文章中有這樣兩件小事。
一個小伙伴,看到大公雞踩蛋,就撿起石頭狂追不已。
伙伴認為,公雞不是一夫一妻制,到處都是婚外情。光天化日之下,還做一些不雅的事情,太可恨了。
雖然雞是低端動物,那隨便找對象,也是耍流氓。
一個才子,到花園散步,看到一對螞蚱在交尾。
才子停下來觀看,心中五味雜陳。
忽然,跳出一只蛤蟆,把螞蟻吃掉了。才子感覺舒服了很多。
是的,人都有一個本性——用自己的道德標準,去衡量別人。并且還以為,自己就在道德制高點上,自己就是德行最高的人。
“我”是講道德的第一人,那么別人就應該服從我的安排,不能有任何違背道德的事情發(fā)生。
在《水滸傳》中,潘金蓮嫁給了武大郎,又和西門慶好上了。
所有的觀眾,都可以指責潘金蓮,太壞了,違背了家庭的道德。
為什么不想一想,潘金蓮和武大郎,真的不搭配。潘金蓮在家里,活得有多壓抑。如果這段婚姻是父母安排的,父母就是胡作非為,不顧及女兒的感受。
我的一個女鄰居,快三十歲了,未婚,獨居。
偶然女鄰居會邀約幾個好友,到家中做客,吃飯。
每當女鄰居聚會的時候,就有幾個老太太,罵罵咧咧:“傷風敗俗,不婚,還亂搞?!?/p>
老太太的話,傳到女鄰居的耳朵里,引發(fā)了矛盾和爭吵。老太太就是“得理不饒人”,對女鄰居進行數(shù)落。
是的,老太太認為,“女大當婚”就是最好的道德,完全不顧他人的感受。
你身邊,也常常有這樣的事情:某個年輕人不結婚,三十多了,被親戚嘲諷;某個年輕人決定丁克,親戚就炸開鍋了;某個子女不給老人過年錢,就是不孝順......
俗話說:“未經(jīng)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你若是他人,未必如人善?!?br/>
你高高在上地評判他人,這樣子太難看了。你只是一面之詞,主觀臆斷。
聰明的人,會有道德,但是不會強求他人和自己一樣“道德高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不是三五句話說得清楚。
允許他人有不同的想法,有一點點過錯,有一些不尋常的舉動。你就看看,包容一下,反而顯得更加高尚。
03
為什么道德制高點上總是站滿了蠢人?說白了,就是兩點:見不得他人好,放不下自己的身段。
小時候覺得那些大聲訓斥人的人,很厲害;長大后,發(fā)現(xiàn)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很厲害。此一時,彼一時。
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用此時的想法,去衡量彼時的行為。
用長線思維去考慮問題,全面觀察他人的言行舉止,真的別以管窺豹。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