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綠松石饕餮紋罍(音同雷)、玉鳥刻刀、蛇形鏟、戈形器……正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展出的“看·見殷商”大展迎來四件文物新“盲盒”。之所以說是“盲盒”,是因為這些文物并不在原本的展出計劃中,這也讓原本計劃展出的338件文物,增加為342件。據(jù)悉,其中三件出土于婦好墓,目前收藏于國家博物館的文物,為出土后首次同框。
走進“看·見殷商”大展所在展廳,參觀者已將新展出的文物層層包圍。其中一件嵌綠松石饕餮紋罍顏值很高,五直口、圓肩、腹部微鼓、下部斜收,器肩部四面中心飾以浮雕式獸首,其中兩個中空,可以系帶。器腹部四面各以扉棱為軸線,飾饕餮紋,角部較寬,內(nèi)卷。策展人高紅清介紹,這件文物的特點是器表通體鑄槽,內(nèi)嵌綠松石。銅罍整器工藝精湛,色彩瑰麗,在商代青銅器中實屬罕見。
記者得知,殷墟時期的綠松石鑲嵌工藝存在精細與粗糙之別,也有等級高低之分。較高社會等級所使用的器物,其綠松石嵌片往往更為精制講究。但綠松石鑲嵌這項技術本身并不代表較高的社會等級,或者作為表達較高社會地位的必選物。高紅清說:“這反映了鑲嵌綠松石青銅器在中商文化之后已經(jīng)失去禮器地位,綠松石成為青銅器的裝飾品?!?/p>
就在嵌綠松石饕餮紋銅罍旁邊的展柜內(nèi),從婦好墓出土的三件文物正式亮相。
蛇形鏟的鏟身上端兩角內(nèi)卷、平刃、刻有蛇形紋。鏟身中腰兩側(cè)略內(nèi)收。柄部及兩角飾菱形紋,轉(zhuǎn)角略圓,直柄,且柄內(nèi)留有朽木。高紅清認為,這件文物應該是在后端插上木棍后使用。
體型小巧的玉鳥刻刀似長尾小鳥。刀刃由兩面磨成。白色,有黑斑,圓雕。尖喙圓眼,短翅長尾,兩腿前屈。雙爪間有小孔,可佩帶,既是小型藝術品,又可實用?!斑@樣的刻刀也可以雕刻甲骨文?!备呒t清說。
而戈形器頭端作龍形,日字形眼,獨角豎立,唇下垂,短身卷尾,豎看似“冠”。在龍身的下側(cè)有一倒夔,兩者巧妙地合為一體。夔口銜扁平長條形柄,柄的下端較寬,厚鈍無刃,上端飾云紋和三角形紋。
北京城市副中心報記者:張群琛 王戩
攝影:本報記者 常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