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前,化妝師為演員勾勒妝容。 海南省瓊劇院供圖
服裝師為演員整理衣冠 海南省瓊劇院供圖
自7月中旬“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瓊劇惠民演出活動啟動以來,海南省瓊劇院一、二、三團的演職人員先后走進海口市龍華區(qū)坡巷村、文昌市文城鎮(zhèn)龍山村、文昌市潭牛鎮(zhèn)墟北居民小組、瓊海市博鰲鎮(zhèn)文山村、澄邁縣老城鎮(zhèn)富豪村等地,將《巡按審妻》《唐宮風云》《太子還朝后傳》《春草闖堂》等優(yōu)秀瓊劇送到百姓家門口。演出現(xiàn)場,白發(fā)蒼蒼的老者跟著唱腔輕和、蹦蹦跳跳的孩童看得入迷,掌聲、喝彩聲與悠揚的瓊劇唱腔交織在一起。
這熱鬧背后,既有臺前演員頂著酷暑、克服場地限制的傾情演繹,也有幕后燈光、音響等工作人員的默默付出。正是這股合力,讓每一場演出都能穩(wěn)穩(wěn)扎根在觀眾心間。
舞臺就像流動的考場
“下鄉(xiāng)演出,舞臺就像流動的考場,每場都有新挑戰(zhàn)。”海南省瓊劇院青年文武小生葉世武說。與專業(yè)規(guī)范的劇場不同,鄉(xiāng)間舞臺可能是臨時搭建的木板臺,也可能是堅硬冰冷的水泥地。這時武戲演員就要格外小心,在水泥臺上翻跟斗,落地瞬間受到的沖擊力跟劇場完全不同,每次都得提前觀察舞臺情況,調整動作幅度和落點,既要保證表演效果,又要避免受傷。
武生演員要挑戰(zhàn)的是身體極限,青年小生賈璐所面臨的則是連軸轉的體能消耗與嚴酷環(huán)境的雙重高壓。僅7月,他的演出表上就密密麻麻排了29場演出。“最磨人的是極端天氣,戲服厚重,在盛夏的戶外舞臺,汗水能把里衣完全浸透,像裹著層濕布在表演。”賈璐深有感觸地說,即使突遇大雨,只要雨勢稍緩,戲就得繼續(xù)演下去,下鄉(xiāng)演出的奔波考驗著演員的韌性。有一次,他下午剛在另一個市縣錄完節(jié)目,便馬不停蹄趕往當晚的演出地點,演出結束已是凌晨。
然而,當舞臺燈光亮起,臺下觀眾充滿期待的眼神,便成為驅散所有疲憊的良藥。“在鄉(xiāng)間演出,人更放松,更容易把最好的狀態(tài)拿出來?!鼻嗄昊ǖ╆惒视裾f,“當演員在臺上全情投入,觀眾臉上的喜怒哀樂與劇情同頻共振,最終化為樸實的掌聲,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陳彩玉最難忘的一次演出是瓊劇《玉蝶緣》,演到養(yǎng)父在貧寒中撫育孤女十六載的情節(jié)時,臺下觀眾淚光漣漣,掌聲伴隨著唏噓?!袄献孀诘奈幕枰獋鞒邪l(fā)揚,我們就是傳播的使者?!标惒视襁@句話道出了許多年輕演員的心聲,能讓瓊劇的星火在更遠的地方被看見、被喜愛,這就是意義。
用匠心托舉瓊音
音響師何賢英的工作是在鄉(xiāng)野的廣闊與嘈雜中,為瓊劇開辟一條清晰動人的聲音通道:聲音如何在開放空間中有效覆蓋,如何避免大風將唱詞吹散,如何應對復雜的環(huán)境噪聲,何賢英經(jīng)驗豐富。
“核心是因地制宜?!焙钨t英說,他通常會將主音箱高高吊起,利用高度增強聲音的穿透力和覆蓋面,盡量讓遠近的觀眾都能聽清。然而,這并非完美方案,前排觀眾會覺得聲音從頭頂壓下來不夠舒服,理想狀態(tài)是前排放置補聲音箱,但下鄉(xiāng)條件有限,只能權衡取舍。更大的難題來自場地本身,有一次在文昌東郊演出,場地狹小無法吊掛音箱,只能將音箱置于舞臺兩側,結果后排觀眾完全聽不清,質疑聲四起;還有一次在萬寧演出時,港口附近的強電磁環(huán)境曾讓所有領夾麥失靈。
在何賢英看來,音響師的最高境界是——讓觀眾忘記音響的存在?!坝^眾是來欣賞藝術的,不是來聽音響的?!焙钨t英說,他追求的是聲音清晰、舒適、熨帖地融入表演,讓鄉(xiāng)親們毫無障礙地沉浸在劇情與唱腔的魅力中?!把莩鼋Y束,掌聲屬于臺上的演員,但我知道,我在控臺前也成功了一個作品。那份內心的滿足感無可替代?!彼届o地說,這份甘居幕后的自豪感支撐他度過了無數(shù)個下鄉(xiāng)的日夜:午后兩點頂著毒日頭最早出發(fā)裝臺,深夜拆卸設備收拾完畢最晚離開,在泥濘中搬運音響、在困倦中長途顛簸?!坝袝r累到想放棄,但設備裝好、大幕拉開、瓊音順暢響起的那一刻,又覺得還能再堅持。”
像齒輪一樣咬合在一起
當觀眾沉浸在劇情中時,支撐這場視聽盛宴的幕后團隊早已默默奮戰(zhàn)了數(shù)個小時。
對燈光師江開旺而言,下鄉(xiāng)演出意味著與不確定性進行持續(xù)的搏斗。劇場的燈光設備先進穩(wěn)定,效果可精準預設,到了鄉(xiāng)間則有很多影響因素。“設備要精簡、安裝要快,還得滿足基本演出需求?!彼忉?,“鄉(xiāng)村舞臺效果不可能達到劇場水準,只能因地制宜,盡力而為。最怕突降暴雨,得立刻沖上去給設備蓋防雨布,雨停了又得迅速檢查線路安全?!?/p>
場地限制更是家常便飯,舞臺太小燈具無處安放、地面不平燈架搖晃需加固……在江開旺看來,燈光是戲曲表演的“第二語言”,無聲卻至關重要,“能讓鄉(xiāng)親們在家門口順暢地看完一場好戲,再累也值”。
舞美團隊的很多無名英雄同樣默默承受著鄉(xiāng)村舞臺的洗禮。服裝師要在簡陋環(huán)境中確保數(shù)十套戲服的平整與演員快速換裝;道具師需在奔波中守護易損道具的完好;舞美裝置師在烈日暴雨下肩扛手抬搭建舞臺;化妝師常常只能在臨時拼湊的化妝臺前,借著不太明亮的燈光為演員勾勒妝容。從裝臺到拆臺,每個人像齒輪一樣咬合在一起,這就是瓊劇人的日常,也是瓊劇能走到百姓身邊的底氣。
海南省瓊劇院院長楊濟銘如此闡釋此次惠民演出的價值所在——激活瓊劇生命力、精準對接群眾需求、賦能鄉(xiāng)村振興。臺前幕后演職人員的艱辛跋涉與傾情付出,正是這份價值最生動的注腳。當越來越多的人因為這場文化甘霖走近瓊劇、了解瓊劇,海南本土文化的根脈便會在這片沃土中扎得更深、長得更旺……
2025年8月6日《中國文化報》
第3版刊發(fā)特別報道
《讓瓊劇的星火在更遠的地方被看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