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上午,財政部和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就“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政策”答記者問。
據(jù)悉,僅今年秋季一個學期,全國財政將增加支出約200億元,讓免保育教育費政策覆蓋所有幼兒園大班兒童。
也就是說,繼900億后,國家又掏200億給父母們發(fā)錢了。有家長大概算了下,這波發(fā)錢,一年一個孩子能省下來5000多。
圖源網絡
據(jù)悉,這波發(fā)錢是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擔,中央占大頭。
圖源網絡
你別說,雖然這波發(fā)錢地方占小頭,但有些地方發(fā)錢真的很積極。據(jù)了解,湖北天門市在此之前已經投入3億多鼓勵生育。
不僅有給孩子的補貼,二孩和三孩家庭可分別獲得3.11萬和7.04萬的現(xiàn)金補貼;還有購房補貼,二孩家庭可獲得6萬,三孩家庭可獲得12萬,作為參考,當?shù)刈钚缕骄績r為每平4000元。
發(fā)錢之外,還有職場紅利政策,為生二孩、三孩的媽媽量身定做了職稱評定規(guī)則:優(yōu)先申報評審、縮短申報年限、量化打分加分……
難怪人家能成為:中國第一個出生率暴漲的城市。
畢竟,錢和工作,是生娃養(yǎng)娃要考慮的大頭。沒錢、職場發(fā)展不順,是真沒財力精力心力帶娃,也因此催生了一個新職業(yè)——被稱為“外包父母”的兒童成長陪伴師。
1
一身外包味的你,靠近一身孩味的我
據(jù)悉,兒童成長陪伴師這一新興行業(yè)在2022年左右出現(xiàn)。官方版本的職責包括:輔導學習,興趣陪伴,培養(yǎng)行為習慣,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等。它和家教工作有重疊,但更寬。
這些兒童成長陪伴師的學歷背景,整體上大多是本科及以上學歷,有的從幼師、教培行業(yè)轉行,不少還是留學生。
一心理學博士在社交網絡上發(fā)布的帖子,標題:“萬萬沒想到,上海的陪伴師已經卷到這種程度了?!?/strong>
圖源網絡
雖然是新興崗位,但家長們對外包父母的需求不低,只是,陪伴師真的減輕了他們的育兒壓力了嗎?
對孩子來說,他們真的在期待中的“高質量陪伴”中成長嗎?
外包陪伴的父母們,被焦慮裹挾著前進的自然是主流,而自主的積極選擇也并非少數(shù)。
NO.1
幫大齒輪帶動小齒輪
方瑩夫婦知道自己很忙。
坐標上海,她和愛人共同經營一家服裝創(chuàng)業(yè)公司,對他們來說,高強度的工作和頻繁的出差是家常便飯,正常一個月只能回家一個星期,再忙起來一年的在家時間也只有二十多天。
他們也知道自己應該花時間陪孩子。
他們的兒子今年是十一歲,剛上五年級,他們對他有很高的期望,要求他考高分、上名牌學校,最好能出國……這就得從小抓起,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也不能浪費時間。
意識到自己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方瑩終于雇了現(xiàn)在的成長陪伴師莉莉。
一大早陪孩子早讀英語
抖音@苗苗-Aurora
莉莉每天陪同孩子上下學,輔導孩子寫作業(yè);帶他上放學后的補習班或家教,全程旁聽,前后要和老師對接好課程進度。
周末則要帶他去各種課外班——他們給他報了小提琴課、棒球班等等,為的是將來上國外的學校也能有優(yōu)勢;日常也要嚴格監(jiān)督他練習。
陪伴師陪孩子練琴
嗶哩嗶哩@北京90后住家保姆尼莫
方瑩囑咐莉莉必須隨身攜帶計時器:學習必須嚴格計時;手機、ipad一般是不允許玩的,休息就是看書、看紀錄片、或者運動,但也都要報備和報告。
這些規(guī)則莉莉倒不覺得煩惱,只要習慣了就好,但是最怕的是孩子出成績,只要成績有一點點下滑的趨勢,甚至是只要沒有進步,她就會被雇主方瑩大批特批,然后被要求增強學習強度。
雖然有莉莉給自己分憂,但是方瑩其實還是免不了每天擔心,天天朋友圈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名列前茅不說,還各種獎拿個不停,不是學科競賽的、就是體育比賽,也總是“轉眼那個誰誰誰又考了個什么證了”……
莉莉說,有時她覺得她很像大齒輪和小齒輪之間的紐帶,因為忙碌的父母沒有辦法“親自”牽動在家的兒子——是的,兒子也被忙碌了。
NO.2
錦上添朵花
相比之下,陳瑋家里其實并不缺“陪伴”。
陳瑋夫妻倆做風險投資的,打拼多年事業(yè)已經做到了一定階段,工作可以不用太忙,有段時間為了給女兒更多陪伴,他們甚至還商量著倆人其中一個辭職、全職在家陪女兒。
他們有兩個女兒,一個快上初中了,一個小學剛入學,因為不想讓兩個寶貝經受各種升學考試的折磨,于是一早早就送她們去了國際學校,也常年請外教來提供培養(yǎng)英語口語的環(huán)境。
小紅書@奇思妙想
的確,有很多成長陪伴師反映,他們雇主的孩子,絕大部分上的并不是公立學校,不是國際學校就是民辦雙語學校,不是想補充國際視野就是想走留學路線。
“民辦雙語學校在上海分為兩種,一種是走體制內的,是可以參加高考的;
還有的是‘兩條腿走路’——雖然上的是體制內的學校,但是英文有額外的教材。
他們的學生到了初中、高中是可以走國際路線的,是不受中國教育體制約束的。
所以陳瑋夫妻倆也很重視孩子的興趣和個性發(fā)展,所以還是給倆寶貝女兒找到了成長陪伴師Susie。
00后陪伴師分享日常
嗶哩嗶哩@圓臉小之
Susie是名校大學生,剛上大二,說起來還是很青澀的年紀,但是這也正是他們想要的——一個能和女兒共同成長的大姐姐。
由于性格好、善于和孩子打交道,Susie也很快就和倆姐妹親近了起來。
比起一般的成長陪伴師,她工作的時間并沒有那么長,和孩子的關系也更親密些,每周給她們上2-3次課,同時輔導她們的作業(yè),她也會陪同她們去參觀博物館、去旅游……
雇主媽媽分享對陪伴師的反饋
抖音@Dolis??在魔都(已減25斤)
不管是出于育兒內卷的焦慮驅動,還是追求孩子個性化成長的需求,聘請成長陪伴師的雇主父母們大都至少在時間和精力上減輕了帶娃壓力,也收獲了相比于丟給老一輩的更有內容和品質的陪伴。
也是在此意義上,這種模式也為越來越多忙碌父母打開了新的帶娃思路:向他人借力,比如借時間,借方法,借技能,借活力,借視野等等。
不過有些東西也是“借”不了的,父母仍有應盡的責任不可能外包,日常的陪伴也不能缺席。
我們終究無法走到一種地步,見面打招呼:呦,今天您“親自”帶娃?
2
忙而孤獨的孩子:不喜歡原裝爸媽了
外包的核心是提供高質量陪伴和教育,可孩子真的有被“陪伴”到嗎?
在不同媒體平臺上已經有不少培訓師的一天vlog,那么孩子的一天又是怎么樣的呢?
小紅書@兒童陪伴師王丹丹
每天早上七點,10歲的豆豆就開始在培訓師瑞雨的照顧下起床、吃早飯。
在出門上學之前,她還需要在客廳過一遍今天的語文和英語課文,再完成一組數(shù)學速算題,等到瑞雨幫他訂正過來所有的題目后,她才背上書包和媽媽出門去上學。
下午三四點,豆豆放學回家,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yè),五年級的她已經能自覺地拿出作業(yè)單對著一樣一樣做;瑞雨則全程陪在旁邊,幫她掐表、記下每科完成的時間,一旦進度過慢,瑞雨就輕輕拍她作為提醒。
兒童陪伴師放學后陪孩子讀書
抖音@兒童陪伴師-小悅
六點前后吃晚飯,吃完豆豆繼續(xù)寫作業(yè),作業(yè)寫完繼續(xù)課外練習,任務重的時候就一直寫到九十點鐘,然后立馬被催促著洗漱、睡覺。
豆豆平時比較安靜,某一天,她忽然說,姐姐我覺得我總是一個人。
瑞雨驚了一下,雖然爸爸媽媽常常不在,但其實家里平時不只有她在,也有她爺爺奶奶,也有家政阿姨和司機等等,感覺家里人不會少。
她于是意識到,雖然身邊有很多人,比如外公外婆,保姆,阿姨,陪伴師,豆豆不說什么,但其實“也知道他們是來工作的”。
心理學家高普尼克說:
“養(yǎng)育孩子是人類工程中最根本、最深刻、最寶貴的一部分……每一對父母和子女之間都會形成非常特別的愛,照顧孩子這件事本身就是有意義的,而不只是因為我們未來可能會獲得孩子的回報。養(yǎng)育孩子的好處之一就是你能見證他們的成長?!?/p>
兒童陪伴師的出現(xiàn),一定程度上能彌補家長的“不在場”,也能為孩子成長成才提供輔助;
但父母的角色定位,決定了家庭教育不能被所謂的兒童成長陪伴師替代。
3
“陪伴”無法完全外包
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有父母的參與,對每一位父母來說,看護可以找?guī)褪?、教育也可以請教專家,但陪伴不可以外包?/strong>
NO.1
榜樣示范
教育家托馬斯.阿諾德說:父母的言行就是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孩子年幼時,父母要給他們更多的陪伴,在她們的成長記憶中留下關于自己的、正向的積極的痕跡。
微信視頻@彩虹園長
NO. 2
情感連接
現(xiàn)在“情緒價值”這個詞很火,在情感表達相對更含蓄的東亞家庭中,與孩子的情感連接太容易被家長們忽視了。
孩子需要接受來自父母的正向情感補給,需要被“無條件的愛和安全感”滋養(yǎng),需要有家作為他們最堅實的后盾,而不能總是:當他們回家時,只有來工作的姐姐、阿姨們。
如果能從小注重與孩子的情感連接并一直保持開放交流、積極疏導的狀態(tài),孩子不僅更能懂得如何處理情緒、有效預防焦慮或抑郁等心理問題,也能和父母建立無話不說的關系。
NO.3
父母領航
很多父母因為忙而找到兒童成長陪伴師,而且也因為忙慢慢習慣把孩子丟給他人,自己后續(xù)就專心于工作。
然而,中國教育在線副總編輯江愛萍在評論兒童培養(yǎng)師時就指出,父母需要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成長規(guī)劃,知道自己的孩子需要怎樣的培養(yǎng)。
如果只是花點錢把孩子扔給其他人,反而會是對孩子成長完全沒有意義的消費。
父母需要成為那個領航人,只有父母的目標清晰了,陪伴師提供的教育才能更符合孩子個性化的需求——即使擔心不是很專業(yè),也要參與這個過程,而不是當甩手掌柜。
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需要陪伴、支持和理解、情感上更多的連接。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金牌成長陪伴師。
參考資料:
[1] 央視網:月入4萬,還不用坐班打卡?這個“新職業(yè)”可能在打“擦邊球”
[2] 光明日報:兒童成長陪伴師引熱議,“高質量陪娃”的新選擇?
[3] 九派新聞:兒童成長陪伴師講述:像“外包父母”,普遍可月入過萬
[4] 正面連接:外包父母:陪伴可以外包,愛也可以嗎?
[5] 南風窗:月薪八萬,這工作留不住年輕人
[6] 育見新聞:月薪四萬 供不應求 兒童成長陪伴師靠譜嗎?
[7] 南方人物周刊:“德華”式陪伴師興起,高質量養(yǎng)娃新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