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再次發(fā)出震撼言論,語出驚人:“日本若繼續(xù)這樣下去,遲早會從世界上消失!”更細思極恐的是,他表示:“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未來或許會有300億到500億臺人形機器人,數(shù)量是人類的3到5倍!”
如果有一天,你走在東京街頭,發(fā)現(xiàn)便利店店員、餐廳服務員、甚至街邊遛狗的老太太都是機器人,別驚訝,這可能就是馬斯克口中的“未來”。
但更讓人背后發(fā)涼的是,他預言日本可能會“消失”,不是被海嘯吞沒,也不是被核彈抹平,而是被自己的人口崩潰和AI狂潮反向吞噬。
馬斯克向來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風格引人注目,更關鍵的是,他這次的警告是有充分理由的。
2023年,日本新生兒比死亡人數(shù)相差六十多萬,這樣一對比,可以說每天有近4000人“蒸發(fā)”。
當東京的婦產(chǎn)科醫(yī)院開始掛上“老年護理中心”的招牌,當鄉(xiāng)村學校的操場長滿野草淪為野貓的領地,當便利店招聘廣告從“時薪1000日元”變成“AI運維專員優(yōu)先”——這個國家正在上演一場“自我注銷”。
日本不缺黑科技,他們的機器人能陪你下棋、給你泡茶,甚至能對著鏡子練習“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但它們解決不了一個致命問題,沒人愿意制造下一代“機器人管理員”了。
年輕人不是躺平,而是直接“系統(tǒng)休眠”:不戀愛、不結婚、不生育,社交軟件好友數(shù)比銀行存款還穩(wěn)定。
而馬斯克那句“未來機器人數(shù)量可能是人類5倍”的預言,此刻在日本顯得格外魔幻現(xiàn)實主義。
機器人在流水線上擰螺絲,日本最先進的“育兒機器人”在實驗室里練習怎么不把嬰兒奶瓶摔碎......按照這個節(jié)奏,等300億機器人上崗時,日本可能只剩3000萬真人,其中2800萬還是領養(yǎng)老金的。
更夸張的是,馬斯克甚至預測,未來人類可能會和機器人“結婚”——不是比喻,是真的領證那種。
聽起來荒謬,但想想看,AI的智商上升速度非???,和人類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近,再過十年,AI的交流能力或許真的會讓人類分辨不出來。
問題是,當機器人比人類更聰明、更高效、甚至更“體貼”時,我們會不會像《黑鏡》里演的那樣,寧愿和AI談戀愛,也不愿和真人組建家庭?
無獨有偶,中國同樣面臨類似的挑戰(zhàn),但我們會更靈活,從不管是三孩政策到AI教育,都應該在真正的困境沒有達到之前找到解決的出口。
看看如今的日本,似乎陷入了“科技越發(fā)達,人口越萎縮”的怪圈,究其原因,還是AI的普及問題,他們普及率只有不到我們的三分之一和美國的二分之一。
日本企業(yè)對新技術的態(tài)度也極為保守,超過60%的公司對AI設定的是“禁止條款”而非鼓勵使用。這種“風險規(guī)避”的文化,讓日本在AI競賽中逐漸掉隊,而人口危機又讓他們的社會結構加速崩塌。
AI的進化速度很快,甚至可能“人性化”,所以將來對于這個問題的處理是人類的一大難題。
此外,馬斯克認為,AI有80%的概率讓人類進入“黃金時代”,也就是在AI的工作下,很多崗位都會進行效率大改革,生產(chǎn)線上的商品的都可能快出殘影,人類的工作就會減輕很多,甚至可能實現(xiàn)“普遍高收入”。
可這樣就衍生出一個問題,人類這樣的生活會不會失去對傳宗接代的興趣,人存在的意義在哪里?
馬斯克的預言總是充滿爭議,但不可否認,他戳中了一個關鍵問題:人類文明的延續(xù),不能只靠技術,還得靠人。
否則,“日本消失”的預言可能會真的實現(xiàn),對我們來說既然看到這樣的可能性,就絕不能成為下一個。
所以說,如果未來機器人真的比人類多3倍,你是選擇擁抱AI,還是堅持“人類至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