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27日
殲8全天候型飛機
設計定型獲批準并投產
開始交付部隊使用
殲8白天型和殲8全天候型飛機的成功研制,標志著我國在自行設計研制高空高速戰(zhàn)斗機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在航空武器裝備自主研制和制造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東南沿海的防空形勢十分緊張。人民空軍裝備了少量的米格-21飛機,但是靠這種戰(zhàn)斗機很難攔截U-2高空偵察機。時任國防部第六研究院院長的唐延杰提出,要研制一款比米格-21更好的戰(zhàn)斗機,并提出了“飛得高、飛得快、飛得遠,火力要強、看得要遠”的總體要求。
1961年8月,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沈陽所正式成立。沈陽所建所后投入了大量人員開展為期三年的殲擊機設計技術研究和積累工作,為殲8飛機研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64年初,航空工業(yè)開始醞釀殲8飛機設計方案。在確定殲8設計方案時,在采用單發(fā)還是雙發(fā)、是機頭進氣還是兩側進氣等關鍵技術問題上存在著激烈的爭論,主要的矛盾焦點就在研制風險與研制周期上。新技術上得多,風險就大,研制周期就長。最后,唐延杰拍板,同意采用總設計師黃志千、總體室主任王南壽等專家的雙發(fā)方案。
實踐證明,這是一個非常科學正確的決策,對我國能夠順利研制出當時接近國際水平的殲8飛機具有決定性意義。因為當時我國的發(fā)動機技術尚不成熟,如果采用單發(fā)設計,發(fā)動機的研制周期就可能把殲8的研制進度拖垮。
機頭進氣和兩側進氣的爭論也很激烈。因為從風洞試驗結果來看,兩者性能相近,但是兩側進氣就可以把機頭空出來裝雷達。最終,沈陽所首任所長劉鴻志從早日把成果拿到手的角度,拍板決定采用“機頭進氣”,一定程度上縮短了研制周期。
1965年初,三機部黨組向空軍黨委提出“雙發(fā)”殲擊機的初步意見和設計方案,空軍表示同意。4月20日,國防科委在北京召開方案審定會,審查通過“雙發(fā)”方案。該方案具有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加強火力等優(yōu)點,最大馬赫數、最大升限、最大爬升率、最大航程、留空時間等均有提高。
5月17日,總參謀部批準新機戰(zhàn)術技術指標和研制任務,并命名為“殲8全天候型高空高速殲擊機”。在殲8飛機研制過程中,遇到了大量技術難題,研制歷程艱辛而曲折。5月20日,沈陽所總設計師黃志千在出國考察途中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這是中國航空事業(yè)的重大損失,給殲8飛機研制帶來很大影響。之后,由沈陽所副所長葉正大全面負責新機研制工作,由王南壽、顧誦芬、蔣成英、馮鐘越、胡除生等組成技術辦公室。到1965年末,完成飛機初步設計和結構、系統(tǒng)打樣設計,明確了飛機各系統(tǒng)方案。1966年4月,王南壽帶領沈陽所500余名設計人員進駐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沈飛,廠、所共同組成“三結合”現場工作隊,設計人員、工藝人員夜以繼日討論工藝方案、開展發(fā)圖工作。為確保達到戰(zhàn)術技術指標、具有先進的綜合性能,在新機設計中采用了新成品和新附件189項,新材料42項,新工藝20項。
殲8飛機研制期間,科研人員的工作條件十分艱苦,有的在陰冷的地下室,有的在味道刺鼻的橡膠庫房,有的在噪音刺耳的車間閣樓上。許多同志連續(xù)幾晝夜不離開工作現場,餓了啃口涼窩頭,困了趴在圖板上打個盹兒,醒來繼續(xù)干。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1967年1月,沈飛開始原型機01架飛機(試飛用)的零件生產,10月轉入部件裝配階段。
1968年4月23日,殲8原型機01架開始進行總裝。全機有11400多個零件、1200多項標準件、100多個組合件,前后機身對合、翼身對接、發(fā)動機安裝等,基本上達到一次成功,水平測量結果完全符合設計要求。
對于中國自行設計研制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而言,這是很不容易的。
6月23日,01架機完成總裝。1968年7月,為加強組織領導,確保試飛成功,由中國空軍、三機部和六院的領導共同組成試飛領導小組,時任空軍副司令員常乾坤任組長,下設辦公室及空勤、地勤和調研三個分組。12月,01架殲8飛機在進行地面試驗和地面滑行時,先后出現了前輪擺振、左發(fā)動機排氣溫度低、油門比較緊、剎車冷氣消耗大、平尾共振頻率低等問題,經技術攻關后,問題得到解決。
1969年7月5日上午9時30分到10時,我國自行設計、自行制造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殲擊機成功實現首飛,并由此轉入試飛階段。
7月9日上午,殲8飛機進行第二次飛行。飛行結束后,全體人員在試飛現場舉行“熱烈慶祝殲8飛機首次試飛成功大會”。會上,宣讀了給毛澤東主席的《報喜書》。不久,毛澤東主席在北京觀看了殲8飛機模型。
因試飛飛機當時僅有一架,試飛工作分兩個階段進行,在沈陽飛完第一階段基本性能后,再轉場進行第二階段試飛。所以01架殲8飛機繼續(xù)在沈飛進行調整試飛,由試飛員鹿鳴東執(zhí)行試飛,共試飛30多個起落。
01架殲8飛機在進行第八個起落時發(fā)現,飛機產生強烈的跨聲速振動,無法跨聲速飛行,成為前進路上的一只攔路虎。沈陽所副總設計師顧誦芬親自組織進行高速風洞試驗。后來,顧誦芬決定親自乘飛機上天尋找振源。
這是一項風險性很大的飛行。試飛員鹿鳴東知道后主動對他說:“生死觀的問題,對我們飛行員來說是早已解決了的問題。只要能排除抖振,你就不要考慮我,怎么飛我都干?!庇⑿鄣脑囷w員和執(zhí)著的設計師,兩顆赤誠的報國之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已經48歲且十分文弱的顧誦芬,在身體不具備空勤條件的情況下,瞞著當醫(yī)生的妻子,冒著危險先后3次乘坐鹿鳴東駕駛的殲教6飛機升空,與殲8飛機進行等距、等速飛行,從不同高度、速度,以及不同方位觀察和拍攝飛機的流場,最終找到了原因,改進了設計,徹底解決了飛機抖振的難題,為進行超聲速試飛排除了障礙。
1980年3月2日上午,國家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在北京南苑機場召開殲8白天型飛機定型會議?!昂蕉ㄎ恢峦鈿?白天型飛機的設計定型?!倍ㄐ臀瘑T會全體委員一致同意,并在鑒定書上正式簽字。
從01架首飛到設計定型,殲8飛機整整走過了10年漫長而艱辛的歷程。累計飛行1025個起落、663個飛行小時的考驗,終于迎來了勝利的曙光。殲8飛機是拼出來、啃出來,是冒著危險齊心協力干出來的。
白天型研制結束后,沈陽所立即投入對全天候型的技術攻關。殲8全天候飛機于1981年4月20日首次試飛成功,02架相繼在10月7日首次試飛。兩架殲8全天候型飛機的安全試飛,證明該型機的設計與試制是成功的。
航定委于1985年7月27日召開定委會,認真研究審查殲8全天候型飛機設計定型技術鑒定小組的報告。經過充分討論研究,一致同意殲8全天候型飛機的設計定型。至此,研制殲8全天候型飛機的任務圓滿完成。
殲8飛機的研制,開辟了我國戰(zhàn)斗機從仿制到自行設計的新紀元,開創(chuàng)了一條我國自行研制航空武器裝備的成功之路。在研制過程中,產生了我國第一個《零件設計原則》《飛機設計員手冊》和《圖紙技術文件管理制度》等設計技術手冊、準則和規(guī)范,使我們擁有了較為完善的專業(yè)體系、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和研發(fā)流程,為后續(xù)型號研制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試制過程中,實行的“科研、生產、使用”和“領導干部、工人、技術人員”兩個三結合,成為從事工程研制工作應遵循的準則,一直沿用至今。
殲8飛機的研制歷程是一段光榮的歷史,也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新時代航空報國精神的具象體現。航空人將一直沿著創(chuàng)新的腳步,牢記使命,勇攀高峰,為建設航空強國不懈奮斗!
文字/楊雨檬、黨國鵬
責編/高新宇 主編/肖瑤
監(jiān)制/石霞
來源/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沈陽所
本文轉載自公眾微信號:中航工業(yè)
訂購
風上風云|云端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