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韓國外長趙顯在接受美媒《華盛頓郵報》采訪時,談及了韓國的外交政策。他表示,韓國需要警惕中國的崛起和挑戰(zhàn),將會和美國以及日本一起合作確保國際秩序不受中國威脅。不過,他隨后話鋒一轉,又稱必須認識到與中國保持良好關系的重要性。
趙顯還配合美日等國的論調,宣稱“已經看到中國在南中國海和黃海的所作所為,中國正在給鄰國造成一些困擾”。這些話術,與此前尹錫悅政府的對華表述沒什么太大的區(qū)別。這意味著韓國在中美之間,依然會堅定的繼續(xù)走親美路線,只是在對華關系上,相較于前任政府不會那么激進。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韓國外長趙顯此次表態(tài)前幾天,也就是7月28日,中國外長王毅在與他的通話中,還明確呼吁韓國對華政策保持穩(wěn)定,不應受制于任何第三方,希望兩國能深化互利合作,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并共同反對“脫鉤斷鏈”。
由此不難看出,王毅外長的話,韓國并沒有聽進去。而之所以韓國沒有聽進去,原因還在于美國在背后對韓國施加了巨大壓力。當前,美國要求韓國在臺海等涉華問題上更加明確立場。最為關鍵的是,美國近期向韓國施壓,要求擴大《美韓共同防御條約》的適用范圍。原本條約僅覆蓋朝鮮半島及周邊水域,但美方提出將其擴展至“整個印太地區(qū)”。
這就意味著韓國被徹底綁上了美國印太戰(zhàn)略的戰(zhàn)車。除了美國施加壓力以外,中韓之間的競爭也是不可忽視的客觀原因。例如近期,韓國對中國不銹鋼板卷和中厚板征收反傾銷稅,顯示經濟競爭加劇。趙顯提到中國經濟崛起是 “競爭者”,反映韓國對產業(yè)競爭的擔憂。
這種競爭在造船業(yè)領域尤其明顯。7 月 30 日,美韓簽署的協(xié)議中,韓國承諾向美國投資 3500 億美元,其中 1500 億專門用于造船業(yè)合作。例如,韓華海洋收購費城船廠后,啟動了美國近 50 年來首艘出口型 LNG 船的建造項目,其核心設計與模塊化建造技術由韓國提供。
該項目通過 “韓國技術 + 美國合規(guī)” 模式,既規(guī)避《瓊斯法案》限制,又幫助美國重建高端造船能力。
美國還要求韓國在技術轉讓和供應鏈上與中國切割,避免使用中國鋼材和技術。例如,韓國企業(yè)需使用美國鋼材,導致成本上升,利潤下降。同時,美國要求韓國在 LNG 船等高端領域不與中國合作。
其次,李在明政府的 “實用外交” 面臨國內保守派壓力,經濟政策需平衡保護本土產業(yè)與對華合作。李在明近期被曝很可能不會出席中國“九三閱兵”就是很好的證明,這顯示他在中美之間的謹慎態(tài)度。
然而,韓國既然選擇了繼續(xù)走“以美為主”的外交路線,那么就必然會有所取舍,其中的“舍”,在于韓國會逐漸遠離中國市場,尤其是在技術上逐步與中國脫鉤,這將會被動的讓韓國失去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與此同時,韓國雖然也想利用中國來平衡美國的對韓影響,爭取部分回旋空間,但在芯片、能源等領域對美依賴加深的背景下,其戰(zhàn)略自主性已嚴重受損。正如首爾大學教授金成煥所言:“韓國正在用造船業(yè)的‘金飯碗’,換取美國餐桌上的‘殘羹冷炙’?!?這種短視的利益交換,終將使韓國在中美博弈中淪為 “技術空心化” 的犧牲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