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三次,奧委會的邀請函像飛鏢扎進中國郵箱,這事一出來,體育圈和輿論場又是一通對噴,真有人覺得這是榮耀加身,也有人直接擺爛,留言區(qū)那氣氛,活脫脫一場沒有終場哨的拉鋸戰(zhàn),問題來了,中國到底要不要再接手奧運這塊燙手山芋,榮耀和民生,哪個更重要,這個問題其實并不新鮮,但這回的爭議,火藥味明顯比以往更濃
先說事實,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最近又一次點名中國,說什么“你們有體育底蘊,理應申辦奧運,聽上去像表揚,細品更像在推鍋,世界經濟整體吃緊,申奧這事兒其實早沒人搶著干,日韓剛消化完上一輪奧運的窟窿,歐洲小伙伴集體裝聾作啞,巴赫卻三番五次敲中國的門,這種“信任,球迷看得懂,網(wǎng)友更是明白,這不是誰都想要的榮譽,更多是“誰來接盤的現(xiàn)實
翻翻數(shù)據(jù),2008年北京奧運會官方投資超4000億,場館后來變成婚紗基地、演唱會場地,利用率年年拉警報,這不是中國獨有的麻煩,東京、巴黎也在為爛尾場館買單,國際奧委會嘴上說奧運會能帶動經濟、提升國家形象,真金白銀砸下去,留下的賬本都不輕松,誰都知道,奧運這活,風光在一時,壓力卻能持續(xù)十年
網(wǎng)上更有意思,有人為08年自豪感點贊,也有人掰著指頭算賬,一屆奧運省下的錢能修多少游泳館、換多少片球場,現(xiàn)實是,很多城市的場館建得氣派,社區(qū)籃球場卻連網(wǎng)都沒換過,體育課還停留在“理論為主,小區(qū)里娃娃們追著球跑,家長們一邊看直播喊加油,一邊吐槽家門口連塊像樣的草坪都沒有,這種割裂感,才是球迷群體最真實的共鳴
說到底,奧運不是童話,申辦不是念口號,網(wǎng)友們吵得激烈,核心矛盾其實很清楚,一邊是國家榮譽感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一邊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體育強國不是靠金牌數(shù)量撐起來的,也不是靠一兩次大賽刷流量,真正的底氣,來自每個孩子在社區(qū)球場揮汗如雨,來自每個清晨廣場上跳操的大爺大媽
這兩年,青少年肥胖率連續(xù)上升,運動場地年年難,2019年中國體育產業(yè)總規(guī)模接近3萬億,分到大眾頭上的福利卻稀稀拉拉,奧運會能不能帶動體育產業(yè),理論上有幫助,現(xiàn)實中卻容易變成一陣風,投資下去,場館冷了,草坪荒了,老百姓能實際受益的場地依然不夠,這不是哪個城市的獨有煩惱,全國范圍都存在類似現(xiàn)象
真正懂球的球迷,其實都清楚申奧不是萬能藥,國際奧委會這套“體育外交,說得冠冕堂皇,實則誰都想省錢省事,印度舉著15億人口也想辦奧運,最后還是被晾在一邊,反倒是中國每回都被點名,仿佛全世界都默認你能救場,這種“主角光環(huán),看著風光,其實壓力山大,國際社會算盤打得響,咱們自己的小算盤更不能糊涂
再說運動員,金牌榜上的名字年年變,故事卻總有共鳴,孫楊劈波斬浪,李娜怒吼揮拍,易建聯(lián)汗水落筐,這些瞬間燃過全網(wǎng),可你家樓下球場還是那塊脫皮水泥地,培養(yǎng)一個冠軍不容易,體育氛圍的根基,得扎在普通人的生活里,奧運會的榮譽再多,沒落到生活細節(jié),終究難以長久
看熱鬧的永遠不嫌事大,真有事還得自己兜著,網(wǎng)友們在評論區(qū)對噴,到底是希望全世界看到中國的強大,還是想讓自家孩子有個能撒野的場地,說到底,大家嘴上聊的是國家榮譽,心里惦記的還是日常生活,奧運帶來的流量和熱度再高,最后能不能落到每個人的實處,這才是球迷真正關心的事
中國拒絕申奧這事,其實是一次冷靜的選擇,不是輕易說“不,而是看清了國際形勢和民生需求的現(xiàn)實權衡,奧運會的光環(huán)固然耀眼,但體育的未來,得靠每個小孩子的奔跑聲,靠每個社區(qū)場地的熱鬧氣息,五年三邀的榮耀背后,是實打實的資金壓力和持續(xù)的民生訴求,球迷們的討論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對體育真正價值的再三追問
至于奧委會的下一封邀請函還會不會來,答案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門口的球場什么時候才能修好,體育的榮耀和溫度,最終都得回歸到生活里,這才是中國體育該有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