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對俄發(fā)出的最后通牒已進入倒計時,13輪制裁覆蓋1.5萬個實體,威脅再加征100%關稅。
面對如此空前的制裁壓力,中國和印度依然堅持購買俄羅斯能源,人民幣結算比例更是飆升至99.6%。
俄羅斯為何在此時選擇讓步?這份"空中?;?禮物背后藏著什么算盤?
作者-鹽
制裁風暴中的"三國演義"
當美國揮舞制裁大棒想要一統(tǒng)江湖時,卻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比想象中復雜得多。
7月29日,特朗普將原來的50天期限壓縮到10天,語氣之急迫前所未見。
他不只是針對俄羅斯,還要連帶懲罰中國和印度,做法很簡單:誰還跟俄羅斯做生意,美國就制裁誰,想要堵死俄羅斯的出口路來逼迫談判。
然而現(xiàn)實給了華盛頓一記響亮的耳光。
中國的回應干脆利落。
外交部發(fā)言人明確表示,中方堅決反對非法的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
更關鍵的是,美國對華關稅已經(jīng)加征到145%,但中國依然沒有讓步,這種韌性讓華盛頓始料未及。
印度的表現(xiàn)同樣令人刮目相看。
要知道,印度長期在國際事務中是"墻頭草",左右搖擺已成常態(tài)。
但這次面對美國施壓,印度卻展現(xiàn)出了罕見的堅定態(tài)度,外交部公開聲明:俄印是經(jīng)得起考驗的伙伴關系,不會因第三方施壓而改變。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還給自己找了個高大上的理由。
印度官方稱,印度作為"全球能源穩(wěn)定閥"的存在,其對俄能源進口并非只是出于國家利益,更是為了穩(wěn)定國際油價和能源市場。
這種話聽起來冠冕堂皇,實際上就是一句話:我買俄油是為了全人類。
就在中印兩國"硬扛到底"的時候,真正讓人意外的事情發(fā)生了。
俄羅斯竟然在關鍵時刻遞出了"投名狀"。
8月6日,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抵達莫斯科,普京當天就在克里姆林宮與其進行了近三個小時的會談。
俄羅斯政治顧問稱此次讓步為"贈與特朗普的禮物",用來回應美國日益逼近的制裁威脅。
為什么1.5萬個制裁對象"不管用"了
數(shù)字很驚人,效果卻讓人失望。
俄羅斯財政赤字確實達到了4.1%,能源出口收入也同比下降近20%。
但這些數(shù)字背后,還有另一組更關鍵的數(shù)據(jù)在發(fā)揮作用:中俄能源貿(mào)易里人民幣結算的比例已經(jīng)飆升至99.6%。
這個99.6%就像一張"護身符",讓制裁的威力大打折扣。
要知道,美國喜歡用金融制裁對手,把俄羅斯部分銀行踢出SWIFT國際結算系統(tǒng),想要切斷俄羅斯的金融交易渠道。
可中俄本幣結算讓俄羅斯在能源出口上,不至于被完全切斷資金來源。
更要命的是,制裁這把刀砍得越狠,被砍的人反而學會了止血和療傷。
中國不僅是俄羅斯能源的大買家,保障了其關鍵的能源出口收入。
人民幣結算體系為俄羅斯提供了可靠的替代選擇,讓俄羅斯不至于被美國完全拿捏。
印度方面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印度進口的俄羅斯原油價格仍低于G7設置的價格上限,技術上并不違反西方對俄能源制裁機制。
所以在問及是否考慮中斷與俄羅斯的石油貿(mào)易時,印方消息人士表示:"這不是說停就能停的"。
美國想要通過"二級制裁"來切斷俄羅斯的出口通道,但現(xiàn)實是殘酷的。
中國和印度加起來,2024年差不多買了俄羅斯80%的原油。
如果連這兩個最大買家都不買賬,那美國的制裁工具箱還能拿出什么殺手锏?
更關鍵的是,這種制裁游戲正在產(chǎn)生一個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每一輪制裁升級,都在倒逼被制裁方尋找新的合作伙伴和新的合作模式。
當"制裁"意外成了"多極化"的助推器
華盛頓本想用制裁孤立對手,結果卻像是給多極化按了快進鍵。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中印在反霸權問題上越走越近。
盡管此前因關稅爭端,印度被特朗普稱為"死亡經(jīng)濟體",但印度并未因此退縮。
面對特朗普施加的額外25%關稅以及后續(xù)的更多威脅,印度的回應是對等反擊。
5月份,印度就已經(jīng)對美鋼鋁關稅進行過高達19億美元的報復計劃。
7月份莫迪更是直接告訴WTO,馬上就要對美實施7.25億美元的報復性關稅。
這種強硬回應的背后,實際上體現(xiàn)了一種新的國際合作邏輯。
俄羅斯的"向東轉"戰(zhàn)略也在制裁壓力下提速。
中俄貿(mào)易額2024年預計突破2400億美元,這個數(shù)字在幾年前還是不可想象的。
就連歐洲也開始算自己的小賬。
歐盟對俄能源依賴度雖然從40%降至8%,但代價是能源成本的大幅上升。
這種成本最終還是要轉嫁到普通民眾身上,政治家們不可能對此視而不見。
更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自己的政策也在自相矛盾。
可笑的是,俄烏沖突升級后,美國還積極鼓勵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石油以穩(wěn)定全球能源市場。
現(xiàn)在卻因為同樣的行為要制裁印度,這種前后不一致讓華盛頓的道德制高點搖搖欲墜。
制裁非但沒有重塑世界,反而重塑了制裁者自己的地位。
當美國發(fā)現(xiàn)自己的制裁工具越來越不好使時,被制裁方卻在尋找新的合作模式。
這種變化不是偶然的,而是反映了一個深層次的趨勢:單極霸權時代正在落幕。
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次制裁升級都在客觀上推動著多極化進程。
美國越是想要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反而越是加速了這個地位的衰落。
這就是歷史的吊詭之處:霸權工具的過度使用,往往成為霸權衰落的催化劑。
從"制裁博弈"透視未來世界的新模樣
這場看似圍繞制裁的較量,實際上是兩種世界秩序觀的深度碰撞。
特朗普之所以著急調(diào)停俄烏,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場戰(zhàn)爭屬于拜登,而不屬于他。
這句話暴露了美國對外政策的一個根本問題:缺乏戰(zhàn)略連續(xù)性。
每屆政府都想推倒重來,結果是政策的反復無常讓盟友和對手都無所適從。
俄羅斯的這份"禮物",與其說是妥協(xié),不如說是在為后制裁時代做準備。
普京私下其實對美俄關系惡化很擔憂,但這種擔憂并不意味著完全屈服。
所謂的"空中?;?方案,實際上是一種精心設計的策略平衡。
一方面,通過暫停對烏克蘭本土的導彈和無人機襲擊,向美國釋放緩和關系的信號。
另一方面,保留在烏東的攻勢,無論是從地緣政治角度,還是資源等方面考量,此地對于俄羅斯有著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俄羅斯此舉既緩解來自美國的制裁壓力,又不放棄在烏克蘭戰(zhàn)場上已取得的優(yōu)勢。
更重要的是,俄羅斯在表面讓步的同時,也在用實際行動向外界釋放強硬信號。
8月4日,俄羅斯公開解禁了自身在維持《中導條約》中的自我限制。
這意味著俄羅斯完全可以開始實際部署最新型高超音速中程彈道導彈,而且部署位置就是在白俄。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普京這次的"退",實際上是在爭取時間避開短期制裁、穩(wěn)住外圍市場和關鍵伙伴,為實現(xiàn)長遠目標創(chuàng)造條件。
這種戰(zhàn)略智慧體現(xiàn)了一個基本認知:在多極化時代,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主宰世界。
單邊主義的路越走越窄,多邊合作的天地卻越來越寬。
華盛頓想要的"美國治下的和平",正在變成"大家一起玩的游戲"。
歷史的指針正在轉向,問題是誰能讀懂這個新時代的信號。
當制裁成為常態(tài),被制裁方的適應性也在增強。
當單邊主義遭遇多邊主義,結果往往是前者的孤立無援。
這場博弈的最終走向,可能不是誰戰(zhàn)勝了誰,而是一個更加均衡、更加多元的世界秩序的誕生。
結語
這場博弈真正的贏家,可能是那些始終堅持"不站隊只站理"的國家。
制裁工具用得越狠,多極化來得越快。單邊主義的黃昏,可能就是多邊主義的黎明。
面對這個正在重新洗牌的世界,你覺得小國的最佳生存策略是什么?
信息來源: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nèi)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