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凌晨,ChatGPT5更新上線了。
作為產品經理,身邊的朋友圈都刷屏了。相比老版本的ChatGPT需要用戶手動模型選中,而這一次將用戶選擇的入口都給了系統(tǒng),由系統(tǒng)來判斷是否需要選中使用各類模型,將其用戶場景做了更細的劃分,而不是交給用戶來自己選擇。
如下是GPT5上線后,我做的一次診斷測試
起因是最近我在活動中大拇指手受傷了,通過prompt調用GPT5來完成診斷,相比以前老版本O3的診斷,新版本的GPT5會主動引導我進行提問,讓回答更加準確,并且還會生成圖示來讓我判斷癥狀進行自檢,從而完成更加明確的診斷結果。
如下是其中的診斷案例
1.診斷prompt提問
2.主動引導提問,進行診斷圖表介紹(圖片是英文的)
3.再次針對提問引導,獲得更加關鍵信息從而進行診斷結果提升
4.構建癥狀圖片描述,方便用戶把自己的癥狀再次與自測結果同步
相比之前的O3,這一次GPT5更加靈活的自由組合回答,并且用圖表非常快的定位我手部手指疼痛的原因,結果就是韌帶拉傷而不是我擔心的脫臼與骨折。
讓AI產品經理學的功能:less is more
相比之前GPT的更新,用戶需要手動點擊各類模型選擇,GPT5最大的區(qū)別就是默認讓所有用戶都是GPT5,并且增加了一個選項就是思考模式。
比如下面是老版本的GPT,有相當多的模型讓用戶選擇,而這個功能的使用率相當?shù)?,因為普通用戶都會默認選中最好的模型來回答自己問題。
除非是專業(yè)人士,普通人可能就是默認的模型,而其實最強的模型O3和4.5反而是很少被點擊使用的
而要做到模型幫用戶選擇,首先就需要做到用戶prompt的提示詞分類,如下是判斷流程
而現(xiàn)在通過提示詞就可以進入【判斷的流出,而這部分的優(yōu)化是相當復雜的,初步判斷是基于NLP與大模型來完成判斷,從而調用后續(xù)模型,不單是通過一次對話,而是要通過整個任務流來判斷模型的使用,從而最大效率的利用算力與模型。
喬布斯:Less is more
實際上就是說明了產品經理做功能新增并不難,但復雜的是如何將冗余的功能剪掉,去掉不核心的功能模塊
本次GPT5的升級,可以給后面AI產品經理的一個思路,入口將會越來越簡單與統(tǒng)一,用戶的操作門檻除了打字就是語音,而背后的復雜邏輯就將交給AI來處理。
現(xiàn)在我們看幾乎AI 產品的APP界面交互都一致,包含了如下的產品框架,分別是注冊登錄外的,首頁對話與推薦,不過Grok有陪伴模式以及更加明顯的性格選擇,其他的GPT、Gemini、以及KIMI2,都是采取幾乎一致的產品架構與交互設計。
Gemini模型
同義千問模型APP
一個小功能變動,背后的開發(fā)工作量復雜的
面對產品設計來說,這個功能改動很小,用戶感知也幾乎沒有,但是背后卻要考慮幾個場景,用戶的內容是什么,哪一類模型更加合適。
比如現(xiàn)在Qwen就輸出了下面幾類開源模型,分別是圖像、文字、語音、編碼,如下圖。產品經理要指導開發(fā)團隊根據(jù)自己場景所需要的來完成,而這一點交給系統(tǒng)來處理,就需要NLP與模型切換,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從現(xiàn)在的tokens與算力要求,如果每個用戶都默認最高模型,那么顯然GPT的成本最高,通過 現(xiàn)在動態(tài)的控制模型調出,成本就更加可控。當然也可能沒有優(yōu)化好,反而模型浪費了。
所以現(xiàn)在可以看到GPT5還是在灰度測試,并沒有每個用戶使用,目前我是手機APP端可以使用,但是在網頁端仍然是老版本。
今天的分享就在這里。
每日案例拆解庫,AI等產品打卡群
我創(chuàng)建的產品設計打卡社群,加入后365天,每天體驗一款APP。提升產品設計能力,同時有1300份體驗報告幫助你找到競品。
在這里你可以隨時查詢到你想找的各類競品行業(yè)APP,無須自己親自下載就可以馬上得到APP的一手產品優(yōu)化、交互設計、功能描述信息。
從優(yōu)化&建議、商業(yè)模式、運營、功能描述、交互設計、產品定位至少6個維度,體驗一款應用。
平均1天1塊錢,掃碼購買即可加入
連續(xù)體驗48款應用,通過后原路退回
報名后添加星球助理
PMTalk1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