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偉
ding wei
河南開封人,書法專業(yè)學士、碩士,書畫專業(yè)博士,現(xiàn)任教于天津美術學院書法系,原任西華師范大學書法學院公共書法系主任、中國書法研究所研究員、甘肅簡牘書法院特聘書法家、河北美院書法學院特聘教授、泰國孔敬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同時兼任四川省書法水平測試等級考試評委、四川省書法專業(yè)省統(tǒng)考評委以及"西部中小學書法骨干教師培訓"國培計劃授課專家。幼承家學研習書法、篆刻、刻字,精于穎拓,擅小寫意花鳥山水。五體兼攻長于大草篆隸,理論與實踐并重。師從博士生導師曹建、金貞淑等先生,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代表性學術專著《草書字組研究》。書法篆刻在全國大展中多次入展并獲獎。多年從事書法教學與研究。
獲獎入展
·第二屆“沙孟海杯”全國書法篆刻展 入展(西泠印社)
·郭沫若誕辰 120 周年全國書畫展 優(yōu)秀作品獎(中國文聯(lián))
·2017 中國字世界情古文字書法展 最高獎(中國文字博物館)
·中華母親杯全國書法展 優(yōu)秀作品獎(河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
·河南省二十屆群眾書展 優(yōu)秀作品獎(河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
·第五屆性靈派全國書法展 優(yōu)秀作品獎(湖北省文聯(lián))
·海納百川曬墨寶杯國際書法篆刻大賽 一等獎
·第二屆“筆墨中國”漢字書寫大賽 教師組 一等獎(教育部)
·全國第二屆規(guī)范漢字大賽 二等獎(教育部、中書協(xié))
·巨人杯全國首屆規(guī)范漢字大賽 三等獎(教育部、中書協(xié))
·重慶市第八屆書法討論會 三等獎(論文 重慶市書協(xié))
·第二屆魏碑圣地全國魏碑書法大賽 三等獎(河南省文聯(lián))
·全國第二屆墨舞中原書法大賽 優(yōu)秀獎(河南省教育廳)
·映山紅杯全國書法展 優(yōu)秀獎(江西省書法家協(xié)會)
·湖南省首屆中青年書法大展 提名獎(湖南省文化廳)
·全國第二屆中國普洱茶鄉(xiāng)書法藝術節(jié) 佳作獎(云南省書協(xié))
·四川省第六屆書法篆刻展 入展(四川省書法家協(xié)會)
·第六屆“海峽杯”全國書畫作品展 入展(福建省書法家協(xié)會)
·中原風河南省篆書作品展 入展(河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
·第五屆中國海絲書畫小品大賽 入展(福建省書法家協(xié)會)
·繼往開來河南楷書研究展68人展參展(河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
·四川省第十五屆書學討論會 入選(論文 四川省書法家協(xié)會)
·重慶首屆青年書法篆刻展 入展(重慶市書法家協(xié)會)
·孔孟之鄉(xiāng)漢碑行-全國隸書展 入展(山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
·四川省第六屆篆刻藝術展 入展(四川省書法家協(xié)會)
·重慶市第七屆書法篆刻展 入展(重慶市書法家協(xié)會)
·第43屆大韓民國現(xiàn)代美術書法大展書法優(yōu)秀獎(2022.08)
·第43屆大韓民國現(xiàn)代美術書法大展繪畫特別獎(2022.08)
·第 54 屆全羅北道美術書法大展 書法 特選獎(2022.06)
·第 54 屆全羅北道美術書法大展 繪畫 入展(2022.06)
·第 35 屆全國春香美術書法大展 繪畫 特選獎(2021.12)
·第 22 屆大韓民國正修美術大展 繪畫 入展(2021.11)
·第 35 屆全國春香美術書法大展 書法 入展(2021.12)
·第 17 屆全國溫故美術書法大展 書法 入展(2021.10)
·第 17 屆全國溫故美術書法大展 繪畫 入展(2021.10)
·第 53 屆全羅北道美術書法大展 書法 特選獎(2021.05)
·第 53 屆全羅北道美術書法大展 繪畫 入展(2021.05)
《古詩二首》 138X69cm 隸書
“書畫同源”視域下的傳統(tǒng)再造:我的書畫創(chuàng)作觀
丁 偉
從事書法學習與創(chuàng)作十余年,我始終秉持“從傳統(tǒng)出發(fā)”的理念,以簡牘與大草為研究與實踐的核心,并逐漸形成了個人較為鮮明的藝術面貌?;仡櫸业那髮W與從藝之路,從本科、碩士階段接受系統(tǒng)的書法教育,到博士時期又攻讀書畫研究;碩士畢業(yè)后在西華師范大學五年任教、參與書法本科申報與書法學院的建設,直至今天在天津美術學院從事書法教學與創(chuàng)作研究,種種經(jīng)歷不斷促使我在“傳統(tǒng)”與“當代”之間、在“書法”與“繪畫”之間、在“臨摹”與“創(chuàng)作”之間尋找一個動態(tài)而富有張力的平衡點。
一、從草書與簡牘中尋找精神的依托
我對書法的熱愛最初源于唐楷的學習,但隨著學養(yǎng)的積累,逐漸將目光聚焦于大草及秦漢簡牘的深度研究與創(chuàng)作之中。大草的速度感與節(jié)奏感、線條的爆發(fā)力與空間穿插的可能性,為我提供了極大的表現(xiàn)自由。相比小草的精巧與含蓄,大草更能表現(xiàn)出一種氣勢與氣象,也更貼近我個人性格中追求開闊與張揚的一面。與此同時,秦漢簡牘的質樸、古拙,則讓我感受到漢字書寫中最初的生命律動與歷史氣息。
簡牘不是工整、秀美的書體,它往往因材施書、信手而成,但恰恰正是這份“無意”的書寫狀態(tài),讓我看到書法作為“用”之藝術的底層邏輯,也啟發(fā)我在創(chuàng)作中更加注重書寫的節(jié)奏性與氣息的連貫??梢哉f,大草與簡牘,一個偏重情感張力,一個側重書寫原生態(tài),它們之間看似遙遠,實則在書法的本體語言中有著深刻的內(nèi)在呼應。在我的作品中,我試圖將這兩者融合起來:以大草的氣勢入筆,以簡牘的質感入骨,構建一種既古又今的視覺語境。
二、在教學與創(chuàng)作之間打通隔閡
我始終認為,教學與創(chuàng)作不是割裂的兩個世界。曾在西華師范大學書法學院任教多年,深知書法教育對于一個地區(qū)乃至一代書者的重要意義。在教學上,我特別強調(diào)“由臨入創(chuàng)”的轉化過程。臨摹是根本,是對傳統(tǒng)的深入體認,而創(chuàng)作則是內(nèi)化之后的個體表達。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往往陷入“形似”而不知如何“神似”,也因此難以完成從技法到藝術語言的飛躍。對此,我常常鼓勵他們在臨摹中建立“形式感知”,并借鑒西方藝術中關于“形式構成”的觀念,將點線面的關系、虛實的對比、節(jié)奏的變化作為造型訓練的一部分。通過這種方法,學生不再只是復制古人筆意,而是逐漸建立起自我形式語言的能力,這也反過來促使我自己在教學之外的創(chuàng)作中更加重視“形式的覺知”。
三、在書畫之間構建“沒骨”之趣
除了書法,我對繪畫尤其是“沒骨花鳥”情有獨鐘。沒骨畫法以水墨渲染為主,講究色墨交融、筆意通靈,不以線勾,而以色立。這種方式與書法中的“意在筆先、氣韻生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我常常在大草的筆勢中感受到一種“沒骨”的情緒流動,而在沒骨花鳥的創(chuàng)作中,也不時融入書法的線性節(jié)奏。
這一“書畫互參”的創(chuàng)作方式,是我近年來較為頻繁的實踐方向。以草書線條入花鳥造型,以簡牘肌理入畫面結構,不拘一格、不拘工具,使我逐漸形成了一種跨媒介的藝術視角。這不僅拓寬了書法語言的邊界,也給予繪畫以更多來自書寫的力量感。我始終相信,書畫之所以為“書畫”,在于其背后的“書寫性”本質,而非純粹的技巧呈現(xiàn)。
四、“對立統(tǒng)一”審美的追求
我在藝術觀念上特別強調(diào)“對立”與“統(tǒng)一”。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對比都是構成美感的關鍵。在書法中,粗與細、快與慢、密與疏、剛與柔之間的張力,往往正是作品得以動人的核心;在花鳥畫中,濃與淡、實與虛、墨與彩的轉換,也常常構成畫面的“看點”。我在教學中也不斷向學生強調(diào):墨守成規(guī)、均衡中庸,往往是藝術的大敵。真正的創(chuàng)作,不在于是否“像”,而在于是否“活”。
對比不僅僅是形式的對比,更是傳統(tǒng)與當代、秩序與自由之間的思辨。我的作品中往往既有出自秦簡的古拙筆意,也有取法草圣的飛揚神采,甚至加入了現(xiàn)代構成的元素與排版方式,正是試圖在這不同系統(tǒng)之間制造一種“碰撞”的張力,讓作品具有更強的“今日性”。我相信,傳統(tǒng)并非一成不變的模型,而是可以被再解讀、再激活的資源。而變化則是藝術進化的源泉,正如草書之妙,不在于規(guī)范,而在于生動。
五、以時代之眼再造傳統(tǒng)之美
當前書法創(chuàng)作面臨諸多挑戰(zhàn):既要回應時代審美,又不能脫離傳統(tǒng)根基;既要有所突破,又要保持文化身份的延續(xù)。我始終認為,“時代性”不是形式上的“當代”,而是審美意識的“今日化”。我們應當以“今天的眼光”重新看待“古代的書寫”,以“當下的語言”去提煉“傳統(tǒng)的意趣”。書法創(chuàng)作不能成為文人式的懷舊拼貼,也不能淪為裝飾性的表演,而應是一種活在當下、且扎根深厚的視覺文化實踐。
我始終以“研究者”的姿態(tài)去對待書法創(chuàng)作,以“創(chuàng)作者”的眼光去反觀學術研究。對簡牘、草書的深入鉆研,既豐富了我對書法結構、筆法、章法的理解,也讓我在創(chuàng)作中始終保有對“書寫本質”的敬畏與敏感。這種雙重身份的切換,讓我在“學術”與“藝術”之間構建了一個富有張力的通道。
結語
藝術之路,貴在不懈探索。無論是在書法教學、創(chuàng)作研究,或是在沒骨花鳥的繪畫實踐中,我始終堅信“從傳統(tǒng)出發(fā)”的力量、踐行“書畫同源”的理念。傳統(tǒng)是我們行走當代的立足點,也是我們邁向未來的出發(fā)點。而只有敢于對立、敢于變化,敢于統(tǒng)一,才可能在這一條漫長的路上,不斷拓展出屬于自己的藝術天地。
《師說》 180X60cm 2019年
《劉克莊-寄題上饒方氏野堂》 隸書 180x48cm 2022年(上饒美術館館藏,2022年藏)
《題梅寫生》 草書 180x80cm 2017年
《王維-江南逢李龜年》 草書 180X90cm 2022年
《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 楷書 180x97cm 2018年
隸書 《節(jié)錄王維詩三首》 180X97cm 紙本 2024年
大草 《自作詩二首》 180x97cm
隸書 《黃鈞宰-八大寺》選錄 180X97cm 2023年
隸書 《明何良俊-四友齋畫論》 180X97cm 紙本 2024年
隸書《何良俊-四友齋畫論》125x30x6cm
篆書 《清代詩四首》 180x97cm
《宜子孫》 花鳥 138x73cm 2022年
《畫中畫》 花鳥 120X90cm 2022年 紙本
《花語》 花鳥 91x72cm 2022年
《水果草書圖組》 章草 51X65X3cm 2022年
主 編
豬大人
出 品
黔藝空間
來 源
本文經(jīng)作者授權發(fā)布,轉載需注明出處
通 訊
微信 : QYqianyikongjian QQ : 3100720399
支 持
雅昌藝術網(wǎng) 今日頭條 一點資訊 網(wǎng)易新聞 搜狐新聞
騰訊新聞 阿里文娛 360瀏覽器 UC瀏覽器 惠頭條 書藝時空
黔藝空間由中國美術學院學生聯(lián)合創(chuàng)辦,致力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與文化產(chǎn)業(yè)的融合,集藝術名家工作室、書畫圖文裝幀設計、藝術教育、藝考動態(tài)、高校藝術交流、藝術家宣傳與推廣、藝術精英孵化、藝術機構宣傳與推廣、藝術館運營、專題性展覽、文房四寶、藝術品鑒賞與收藏等多個文化產(chǎn)業(yè)為一體。黔藝空間藝術平臺運營內(nèi)容主要為網(wǎng)絡線上媒體宣傳與推廣,包括藝考動態(tài)、藝術家宣傳與推廣、高校藝術交流、藝術精英孵化、藝術機構宣傳與推廣、藝術館運營、專題性展覽、藝術品鑒賞與收藏等,為廣大藝術家提供高品質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