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發(fā)了篇論文,核心觀點就一句話:“別高估中國的韌性,美國早就攥住了中國的命脈。” 這話乍一聽,像根針戳耳朵:合著咱們辛辛苦苦搞發(fā)展,到頭來還是被別人拿繩子拴著?
這位教授的“命脈論”具體咋說的?大概意思是:半導體、高端制造、金融這些關鍵領域,中國全被美國卡著脖子。
中國的工業(yè)體系看似龐大,實則依賴美國的芯片、軟件和技術標準。
甚至連咱們的外貿結算、外匯儲備,都得看美元臉色。
這話要是擱十年前說,可能還真有點道理,那時候咱們造不出高端芯片,造不出大飛機,連圓珠筆芯都得進口。
2025年的今天,中國的高鐵修到了青藏高原,新能源汽車賣爆歐洲,量子計算機“九章”算力碾壓全球,連被卡了幾十年的28納米芯片都能穩(wěn)定量產了。
合著教授要么是拿十年前的老黃歷說事兒,要么是揣著明白裝糊涂?
被卡脖子?中國早就在“自己造梯子”
要說“命脈”,半導體絕對是繞不開的話題。美國這些年沒少下狠手:從芯片設計工具到制造設備,從先進制程到原材料,到處設卡。2
2020年華為被斷供麒麟芯片,確實疼得倒吸冷氣,手機業(yè)務差點崩盤。
這兩年華為的動作越來越“硬氣”,去年Mate 60系列一發(fā)布,全網都在猜:“這芯片是不是國產的?”后來拆機驗證,果然是中芯國際用7nm工藝造的麒麟9000S。雖然和臺積電的3nm還有差距,但至少把“不能用國產芯片”的窗戶紙捅破了。
更關鍵的是,中國半導體產業(yè)正在“農村包圍城市”。
先搞定成熟制程(28nm及以上)?,F在國內能生產28nm芯片的工廠,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長江存儲、長鑫存儲,一家接一家冒頭。
28nm看著不如7nm先進,但手機、家電、汽車、工業(yè)機器人這些咱們日常用的東西,90%以上只需要成熟制程。
我們開的電動車,車機系統(tǒng)的芯片、電池管理芯片、甚至雨刮器的控制芯片,基本都是28nm或更落后的制程。以前這些芯片可能依賴進口,現在中芯國際的28nm產線良率都穩(wěn)定在95%以上,產能蹭蹭往上漲。2023年國內芯片自給率已經從10%提到了25%,五年翻了一番——這不是“被控制”,是“自己在突圍”。
再說設備。光刻機確實是塊硬骨頭,荷蘭ASML的EUV光刻機咱們暫時買不到,但上海微電子的DUV光刻機已經能造90nm到28nm的芯片了。
更讓人驚喜的是,國內企業(yè)開始“曲線救國”:比如用多重曝光技術,把DUV光刻機的精度提到14nm;用國產材料替代進口硅片,純度從99.9999%(6N)提到99.9999999%(9N)。
美國以為把先進制程的“梯子”撤了,中國轉身就自己造了個更結實的梯子,這才是“被卡脖子”時的正確打開方式。
中國早備好了“B計劃”
另一個“命脈”是金融:美元是全球主要結算貨幣,中國的外匯儲備大部分是美元,華爾街資本能“做空”中國經濟,所以美國能卡住咱們的錢袋子。
這話聽著嚇人,但2023年中阿峰會,中國和沙特簽了34項合作協(xié)議,其中重點是用人民幣結算石油貿易;巴西總統(tǒng)訪華,直接宣布和中國貿易用本幣結算,不再用美元。
東盟十國開會,討論減少對美元的依賴,擴大本地貨幣結算……
這些動作不是鬧著玩的,2023年中國跨境人民幣結算規(guī)模已經超過15萬億元,占外貿總額的30%。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從2016年的1%漲到了現在的3%。
更關鍵的是,中國有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14億人的消費能力,哪個國家敢輕易和人民幣“脫鉤”?
再說外匯儲備,中國有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聽起來多,但其中美元資產占比確實不低??赡绬??中國同時在悄悄“囤黃金”。
2023年央行全年增持黃金1036萬盎司,連續(xù)14個月買黃金?,F在中國黃金儲備超過2200噸,是全球第六大黃金持有國。
真要到了“最壞情況”,黃金可是硬通貨,比美元靠譜多了。
更絕的是中國的“殺手锏”,數字貨幣。數字人民幣已經在深圳、蘇州、雄安試點,覆蓋了零售、交通、政務等場景。
未來如果和美國“脫鉤”,咱們可以用數字人民幣直接和其他國家交易,繞開SWIFT系統(tǒng)。
這相當于給錢袋子上了雙保險,美國想“凍結”?門兒都沒有。
中國用市場“重新寫規(guī)則”
還有一種說法是:美國掌握著高端制造的技術標準和專利,中國只能當“打工仔”。比如蘋果手機的設計、芯片、操作系統(tǒng)都是美國的,中國只負責組裝;波音飛機的發(fā)動機、航電系統(tǒng)是美國的,中國只能造機身……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一年生產120萬輛電動車,占特斯拉全球銷量的50%。
比亞迪收購了海外多個汽車工廠,在泰國、巴西建廠,電動車賣到了歐洲、東南亞。
寧德時代的電池裝在了特斯拉、寶馬、奔馳的電動車上,全球市占率37%,比第二名LG多了10個百分點。
更讓人揚眉吐氣的是“中國標準”出海,比如5G通信,華為和中興的專利數量全球第一,歐洲、中東、東南亞的國家建5G基站,都得給華為交專利費。
高鐵領域,中國高鐵運營里程占全球70%,技術標準成了“國際標桿”,印尼雅萬高鐵、沙特輕軌,全用的是中國標準。
光伏產業(yè),中國占了全球80%的光伏組件產能,連德國、日本的太陽能電站都得進口中國的硅片和電池片。
美國以為自己能“定義游戲規(guī)則”,但中國用市場和技術告訴世界:規(guī)則可以改,蛋糕可以重新分。就像當年高鐵剛起步,德國、日本說“你們的標準不行”,結果中國建了全球最長的高鐵網,現在全世界都來學中國的“無砟軌道”技術。
這才是“被控制”?明明是“在制定新規(guī)則”。
其實是“互相依賴”
所謂“美國控制中國命脈”,更像是美國人自己的一廂情愿。
中國的優(yōu)勢是什么?是全球最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從螺絲釘到航天火箭,從服裝鞋帽到芯片光刻機,啥都能造。
是14億人的超大規(guī)模市場,任何一個產品,只要在中國賣得好,就能回本盈利。
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yōu)勢,遇到“卡脖子”技術,全國高校、企業(yè)、科研機構一起上,三五年就能突破。
美國呢?看似在芯片、金融、科技上占優(yōu)勢,但離了中國市場,很多企業(yè)根本活不下去。
比如蘋果,中國市場貢獻了它20%的營收;高通,60%的芯片賣給中國手機廠商,通用汽車,在中國賣的車比在美國還多。
美國越打壓中國,自己企業(yè)的損失就越大,這哪是“控制”?分明是“互相掐脖子”。
從來在自己手里
回到開頭那位哈佛教授的觀點,說白了就是“中國發(fā)展全靠美國賞飯吃”。
但歷史早就證明:真正能“控制”一個國家的,從來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有沒有向上的勁頭。
從“兩彈一星”打破核壟斷,到高鐵、5G領跑全球;從被卡芯片脖子到自主造出7nm芯片,從“世界工廠”到“全球創(chuàng)新中心”。
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甑穆贰?/p>
美國的“控制論”,不過是“紙老虎”的叫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