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事實與"仇恨教育"的荒謬等式
那位男主播聲稱"好的戰(zhàn)爭片應該讓人珍惜和平",言下之意是《南京照相館》沒有做到這一點。這種論調(diào)暴露了一個根本誤區(qū)——將展示歷史暴行與煽動仇恨混為一談。
按照這種邏輯,任何反映南京大屠殺、猶太人大屠殺或盧旺達種族滅絕的影視作品都成了"仇恨宣傳",而全世界的歷史紀念館也都該關(guān)門大吉,因為它們展示了"令人不適"的歷史真相。
事實上,《南京照相館》的創(chuàng)作初衷恰恰是反戰(zhàn)的。影片通過一個小電影院的視角,展現(xiàn)了南京大屠殺期間普通中國人的遭遇,沒有刻意渲染暴力,更沒有鼓吹復仇。

它只是平靜地呈現(xiàn)了一段不容否認的歷史。正如一位觀眾所言:"知道傷口在哪里,才能避免再次受傷。"將這樣的作品污名化為"仇恨教育",要么是對影片內(nèi)容的無知,要么是別有用心。
更諷刺的是,這位男主播在批評影片時,自己卻充滿了戾氣。他嘲笑持不同意見者為"愚昧無知",將理性討論污蔑為"階級對立",甚至暗示支持影片的人會走向"打砸日本車"的極端行為。

這種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恰恰是真正的仇恨言論的特征。他用"哪吒的味道"這樣的比喻來貶低影片,卻不知哪吒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本是反抗強權(quán)的正義象征——這個蹩腳的比喻反而暴露了他對文化符號的膚淺理解。

銘記歷史不等于煽動仇恨
在世界范圍內(nèi),紀念歷史悲劇是文明社會的共識。以色列的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美國的911國家紀念博物館、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無一不是在提醒人們歷史的殘酷。
這些紀念場所和相關(guān)的影視作品,從未被指責為"煽動仇恨",因為它們的目的不是鼓動復仇,而是確保歷史不被遺忘。

日本國內(nèi)也有許多反映廣島、長崎核爆的影視作品,它們詳細描述了平民遭受的苦難,但沒有人會說這些影片是在"煽動對美國的仇恨"。相反,它們被理解為和平教育的重要資源。為什么當中國拍攝反映本國人民苦難的影片時,就要被扣上"宣揚仇恨"的帽子?這種雙重標準令人費解。
《南京照相館》的導演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我們拍攝這部影片,不是要延續(xù)仇恨,而是要防止歷史悲劇重演。"這與國際社會對歷史記憶的普遍理解完全一致。那
位男主播聲稱影片沒有讓人"珍惜和平",但無數(shù)觀眾走出影院后的感受恰恰相反——正是了解了戰(zhàn)爭的殘酷,才更懂得和平的珍貴。將歷史教育污名化為仇恨宣傳,實際上是在剝奪公眾了解真相的權(quán)利。

網(wǎng)絡時代的"歷史虛無主義"新變種
這位男主播的言論并非偶然,它反映了一種在網(wǎng)絡上日益盛行的"歷史虛無主義"傾向。這種傾向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是完全否認歷史事件的存在(如南京大屠殺否認論),另一種則是承認事件存在,但質(zhì)疑其歷史意義,將其矮化為"民族主義宣傳"或"仇恨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論調(diào)常常披著"理性思考"、"國際視野"的外衣。那位男主播就自詡為"清醒者",將反對他觀點的人稱為"愚昧無知"。

但實際上,這種所謂的"理性"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偏執(zhí)——它拒絕承認民族傷痛的歷史正當性,將任何形式的紀念活動都解讀為政治操弄。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論調(diào)在網(wǎng)絡空間獲得了不應有的傳播力。那位男主播的言論雖然遭到評論區(qū)一邊倒的批評,但其視頻可能因為爭議性而獲得平臺更多的流量推薦。這種機制無形中放大了非主流歷史觀的影響力,對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歷史認知造成了混亂。

最后
《南京照相館》引發(fā)的爭議,實際上反映了當代中國歷史教育面臨的深層挑戰(zhàn)。在一個全球化、信息碎片化的時代,如何讓年輕一代理解民族歷史的復雜性?如何平衡歷史記憶與國際視野?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將歷史教育污名化為"仇恨宣傳"絕不是解決之道。
那位男主播聲稱影片沒有讓人"珍惜和平",但無數(shù)觀眾的真實感受恰恰相反。許多年輕觀眾表示,觀看《南京照相館》后,他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理解了祖輩經(jīng)歷的苦難,也更加珍惜當下的和平生活。

這種教育效果,豈是幾句"仇恨宣傳"的帽子能否定的?
健康的民族記憶應該包含兩個維度:一是對歷史事實的忠實記錄,二是對當下責任的清醒認知。
《南京照相館》通過藝術(shù)形式實現(xiàn)了前者,而觀眾的反應則體現(xiàn)了后者——大多數(shù)人并沒有因為觀看影片而產(chǎn)生排外情緒,而是更加堅定了維護和平的決心。這才是歷史教育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