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一出好戲
梅雨季節(jié),窗外飄雨,實是瑣碎平常。我坐在教室里,腦海中卻霎時將眼前的雨和數(shù)月前的另一場進行勾連。驟雨開始之前的雷聲,和苗老師慷慨激烈的演說,真真切切地入耳。
大王苗懷明講授《三國演義》并與作業(yè)獲獎小妖合影
那時,講臺上的苗老師正講到《孔明火燒木柵寨》,司馬懿父子自感要亡,呼天搶地之際,書中寫到“忽然狂風大作,黑霧漫空,一聲霹靂響處”,天空中滾起雷來。
現(xiàn)實之中,老師的話語還未罷,窗外的云層卻更加的密了,云間灰黑色的縫隙猶如靜脈般一翕一張,青黃色的電弧在這“靜脈”之間游走,不久便像那書中所云,出現(xiàn)了隱隱的雷聲。
現(xiàn)實和虛構,在光影重疊之下出現(xiàn)了時空的交融,恍惚間看到講臺上的苗老師不再孤身一人,而是和司馬懿、諸葛亮作伴。刀光劍影之中,映出攻守之勢的變換。講臺頃時變成戲臺,在座的各位都是戲搭子,臺上皂甲羅袍翻涌,霜刃青鋒交錯。
這戲里的臺詞講的是:前一聲雷,諸葛亮皺眉;后一聲雷,仲達心里美。當前奏過去,現(xiàn)實中的雨紛至,這時講臺上的諸葛亮忽然臉色低沉,發(fā)出一聲“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長嘆,方才連同司馬懿拂袖而去。同學們再睜開眼,已經只剩下苗老師一人了。
或者說,站在講臺上的,其實自始至終都只有苗老師一人。但是這雨實在太“懂事”、老師口中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諸葛亮太讓人聲淚俱下,故有如4D電影,使人身臨其境。
這種現(xiàn)實與文學的碰撞并不多見,不由得讓人感嘆冥冥之中,雨和我們的古代文學課堂,有著相互牽連、拉扯不斷的緣分。如此有緣,實屬難得,不妨以“雨”作為本學期古代文學課的關鍵詞,看看小妖們一學期以來,都在大王手底下經歷了哪些歷練,得到了哪些澆灌。
大王苗懷明古代文學課程作業(yè)集《明清文學的青春解讀》
一、課堂:淋一場明清文學的“谷雨”
這學期的古代文學課,以“苗氏”明清文學史為主要內容,演繹了一場書蠹詩魔輪番上陣的文學歷史年代劇,從明清文學緒論到《聊齋志異》的拆分講解,從皇帝的老師方孝孺到“最美鄉(xiāng)村教師”蒲松齡,橫跨近400年的歷史,內容豐富充實。若用兩個詞來概括苗老師的古代文學課堂,那便是“趣”和“微”。
其一是“趣”,體現(xiàn)在凡古代文學課,臺下必有笑聲迭出,專門形容苗老師幽默風趣的授課方式。
例如講到《三國演義》,苗老師在課堂的一開始便打趣道:想成功僅僅靠肌肉男和大胡子是遠遠不夠的;同一節(jié)課里還圍繞著劉備的“哭”,講述了怎樣通過“哭”,讓徐庶“出賣了”諸葛亮,又是怎么樣將諸葛亮“哭”來的。
亦有本身帶有趣味性的圖片展示,如表現(xiàn)刻書商的版權意識,選用了“翻刻者即我子孫”的一則材料,在歡笑之余也讓同學們對書坊文學這一商業(yè)化的文學現(xiàn)象有了直觀的認識。此乃“苗氏”文學史之趣。
其二是“微”,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精微”,傳播高妙之理;二是“細微”,網(wǎng)羅天下之文。
大王苗懷明為作業(yè)獲獎小妖頒獎
“苗氏”文學史的“精微”之處,常常發(fā)人深省,例如講到《金瓶梅》,苗老師揭示其背后“罵世”和“審丑”的本質,認為書中所描寫的社會本身的運行機制便出了問題,會不斷地將更多“白”的人染“黑”,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力不斷下降,丑惡現(xiàn)象層出不窮;再如《西游記》“有形之金箍”和“無形之金箍”的比較、明末清初詩人群“順從還是抵抗”的思考。
“苗氏”文學史的“細微”之處,則如海納百川,表現(xiàn)為極高的課堂知識容量和文本細節(jié)的“搜刮”,從西游IP改編作品的廣泛收集,到每個知識點背后所羅列的一系列書單,甚至如《聊齋》的“通天術”,細微的一小節(jié)內容,卻也能翻出“古早”的視頻,清晰地呈現(xiàn)。這便是“苗氏”文學史之微。
在這場交織著趣味和精妙道理的“谷雨”中,我們這些小芽鉚足了勁接受著老師的滋潤,然后向下扎根,根須在潮濕的土壤中分裂、伸長,長成堅固的網(wǎng)絡,將外在的知識內化于心。于是前后七子、四大奇書逐漸成為連接眾人腦海與文學史的猶格·索托斯,諸葛亮、孫悟空、西門慶等形象躍然而鮮活,驚堂木拍下的那一刻,“且聽下回分解”在耳邊久久縈繞。
二、花式作業(yè):書本盡處是青山,“煙雨”更在青山外
課堂之外的文學世界依然廣闊。古都金陵,疊加上春回大地的雙重魅力,旅行博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虔誠信徒苗老師,對眾小妖們說到:去感受這六朝煙水氣吧!
由此,小妖們三倆成群、嘰嘰喳喳地出現(xiàn)在南京城的各處。一組人馬,或是偶然遇見另一隊“采風”的小妖,雙方不必言語交流,用眼神便可傳遞如下信息:
大王苗懷明在布置外出打卡作業(yè)
你來打卡?我也是。
六次路線,交叉行進,將小妖們的足跡,散布在這南京城的煙雨之中,江南遺夢的詩情,或是畫意,多多少少順著小妖們的目光直抵咽喉、觸及心臟。
明媚的春光之中,小妖們拿著大王給的路線圖,從“大本營”南大圖書館古籍部出發(fā),逐步走近明孝陵的梅花、織造府的園林、雞鳴寺的香海、秦淮河的燈影、烏龍?zhí)兜墓艠?;味蕾也跟著跳動,邊吃邊走,品嘗的美味有:中央飯店泛著油光的大肉包、劉長興甜津津的糖芋苗、筋道而回味的老鹵面……
小妖在南京圖書館打卡照片
雖為“打卡”,卻也實實在在地補充了同學們書本之外的文學知識,開拓了視野,充分利用了南京本土的文化資源。
同時,在每次打卡作業(yè)布置之后,同學們需要在群中上傳自己與文化古跡的合影,并綜合票選出心目中的最佳打卡作業(yè),所獲票數(shù)前三名則可獲得大王親筆簽名的贈書——此乃經受群眾雪亮眼睛的考驗,一票一票壘成的“最高榮譽”。
小妖在夫子廟打卡照
除卻打卡作業(yè)之外,本學期的另一項花式作業(yè),則緊貼時代潮流,與AI密切相關。小妖們需要在對本學期所做“大作業(yè)”的作家充分了解的同時,用AI為不同主題的文字配圖,如“與所選作家在春天的偶遇”、“以新聞形式改寫所選作家在南京發(fā)生的重磅事件”;或是“同題異作”,和AI創(chuàng)作同樣主題的文字,如“小妖亂入四大名著”。
在這項花式作業(yè)中,小妖們傳承了大王的“搞笑”素養(yǎng),以“幽默至上”作為創(chuàng)作的重要指標,盡情發(fā)揮想象力:如張岱在直播間求打賞,鄭燮化身攝影博主,李漁成為網(wǎng)紅短劇作者……
為了使運用眾小妖更熟練地使用AI,大王還特地請來了研究計算機的梁欣悅前輩坐陣,提供了技術支持,緩解了小妖們入門AI的煩惱。這一項花式作業(yè)的設計,讓我們的古代文學課真正做到跟隨熱點、利在當下,讓科技活化人文,二者之間的結合,更加密切。
無論是現(xiàn)實中的出游,還是頭腦中各種豐富思想的翱翔,目的都在于讓大家走出課本、走出固定的文學史框架,去發(fā)現(xiàn)一份驚喜、采擷一份芬芳。猶如煙雨籠罩的青山,水墨傾瀉在米黃色的熟宣上,一山之外,暈染出重重峰巒。秀麗的山居圖,煙雨帶來了朦朧與“隔”,圖畫的層次,也就愈加豐富了。
小妖利用AI制作的魔幻圖像
三、大作業(yè):古代文學之道,“凄風冷雨”之中
這學期,“只培養(yǎng)特種兵”依舊常掛在苗老師嘴邊,意味著對學生的高要求、高標準。他在學期初的課堂中也曾自嘲道:“我這是一堂‘變態(tài)’的課,想混學分的就不用來了?!倍@“特種兵”、“變態(tài)”的重要體現(xiàn),便是“大作業(yè)”之“大”。
何謂“大”作業(yè)呢?顧名思義,相對于普通的作業(yè),有“三大”:分值占比大,和其他專業(yè)課的考試占比如出一轍,達到60%;內容強度大,同學們上交的紙質版作業(yè),往往在大幾十頁,甚至百頁之間波動;時間跨度大,要求從學期初便開始著手查找資料,否則將會在最后“精衛(wèi)填海”、“望洋興嘆”。
顯然,“大”作業(yè)對于同學們而言并不輕松,甚至是緊迫的、有壓力的,從課堂、花式作業(yè)溫柔細膩、偶爾響點雷聲的雨,變成了溫度驟降的冰雨。
“大”作業(yè)除了“大”之外,另外一點重要特征便是符合“古代文學”的主題,要求編一份明清時期在南京生活過的作家的資料集。
小妖大作業(yè)封面
在這份資料集的編寫過程中,小妖們需要把花式作業(yè)撰寫中的幽默細胞暫時擱置,轉而將細致的態(tài)度放在首位,一字一句地抄寫這位作家描寫南京的十首代表性的作品;極盡搜索之能,編一份在南京創(chuàng)作的作品列表;還要化身狗仔隊,挖地三尺,撰寫作家在南京的活動年譜;前往該作家在南京活動的遺跡,實地尋訪;以及最后的最后,得出自己的小結論,不限形式地書寫在資料集的整理過程中所發(fā)現(xiàn)的點點滴滴。實證、積累、嚴謹、勤奮,譜成了“大作業(yè)”的底色。
正如苗老師所說,資料集的編寫過程,其實就是古代文學研究的基本方式,從最基礎的查閱文獻,摘錄資料入手,寸積銖累,最終有所感悟、有所啟發(fā),水到渠成,砌成通往文學之路的級級臺階。
不少小妖望著打印出來厚厚的成果,感嘆道“生出來了”,一來可見大作業(yè)的寫作著實下了不少功夫,并非容易;二來亦可感受到滿滿的喜悅與滿足。
當然,在“生出”大作業(yè)這個胖寶寶的過程中,助教老師余曉鵬充當了“助產員”的角色,他細心地為同學們解決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亦“批閱數(shù)載”,將大家所犯的一些格式錯誤、內容欠妥之處,都指出并督促改正。
小妖大作業(yè)封面
通過大作業(yè)這場“冷雨”,小妖們既深刻體會到明清文學的喜怒哀樂和風風雨雨,也對???、考證、查閱原始文獻資料等文學研究方法有了更好的掌握。
或許,苗老師所設計的大作業(yè),正是一道逐層上升的高架橋,橋的這端是我們幼稚懵懂、僅僅依靠感性方式來思考文學問題的曾經,橋的那端則是逐漸成熟、通過“非朝夕之功”的積累推導出邏輯關系的現(xiàn)在,并且還會向更遠的地方延伸;同時也正是古代文學研究、甚至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的一個縮影:得出成果,需要潛心治學,需要耐得住寂寞與折磨,經受一場“凄風冷雨”,一次“死去活來”的過程,從文獻中來,再到文獻中去。
2025年古代文學課程大王與眾小妖合影
四、總結:戲臺雨幕落,心田文苗生
絲竹聲逐漸熄下去,燈光暗了,戲臺兩邊的帷幕,緩緩向中間飄去——這場大王與小妖共同觀看的文學大戲,算是告一段落了。然而這其中關于緣分的問題,還須絮叨幾句。
前文論及,古代文學課與“雨”結緣。無論是谷雨、煙雨,還是冷雨,都是催人前進的雨,使人成長、令人安心的雨。很奇怪,雖然是“雨”,但澆不滅各位小妖心中對文學的熱情之火。
與此同時,眾小妖們也有緣結識他們的苗大王,了解大王“把課堂還給學生”,亦重視學術訓練的教學理念。在每場“雨”的背后,都有苗大王的身影存在。
作者(小妖課代表)打卡照片
他或是谷雨時的播種者,或是冷雨時的撐傘人,雨后,與小妖們一起撣撣頭發(fā)上的水珠,一起看陽光普照的晴天,看瓦藍的天空下,飛出一道看不見盡頭的七色彩虹。
于是我們將把這彩虹裁下,揣一滿兜帶回,種在黑黢黢的泥土里,等待某一天開花。開花時,還與大王同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