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的名字,曾是中國喜劇的代名詞,他從鐵嶺黑土地里走出,用小品逗笑了幾代人,也攢下了旁人難以想象的家業(yè)。
京郊的宴會廳能擺下百桌宴席,三亞的別墅推窗就是碧海,“本山號”私人飛機每年的維護費夠普通人活一輩子。
可如此富裕的他,卻難掩飾女兒的痛,當那個從小被他捧在手心的姑娘,手抖得握不住手機,哭著說“四天沒吃飯,就靠奶茶吊著”時,不知道他心里的是什么樣的感覺。
喜劇之王的“無力時刻”
趙本山這輩子,似乎沒什么搞不定的事,早年拉二胡走街串巷討生活,后來上春晚成“小品王”,再到創(chuàng)辦傳媒公司、打造影視基地,他總能把日子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手下徒弟成群,商界朋友遍地,連出門都有豪車護航,可這些“能量”,在女兒趙珈萱的抑郁癥面前,碎成了渣。
2025年7月,趙珈萱的重度抑郁癥復發(fā)了,直播鏡頭里,她的臉因囊腫手術后的免疫力下降而浮腫,說話時嘴唇都在抖,“全身抽筋,站都站不穩(wěn),有時候一天能哭三次”。
更讓人心疼的是,她對著鏡頭坦白,自己已經(jīng)四天沒正經(jīng)吃飯,全靠奶茶續(xù)命,她說“不敢告訴我爸,他頭發(fā)都白了,我不能再給他添堵”。
這段直播被網(wǎng)友截圖發(fā)到網(wǎng)上,有人打趣:“趙老師再買套帶花園的別墅,讓孩子散散心不就好了?”
可趙本山比誰都清楚,即便豪宅再大,可女兒蜷在沙發(fā)上發(fā)抖時,這些東西連句安慰的話都替不了。
他能給女兒辦一場十輛林肯開道、二十輛悍馬護航的婚禮,能讓她在三亞的別墅里過冬天,卻沒辦法替她擋住心里的“寒流”。
或許在那一刻,這位在舞臺上能把悲傷演成笑話的藝術家,第一次嘗到了“無能為力”的滋味。
“趙本山女兒”這標簽,扎了十年
趙珈萱的人生,從出生那天起就被貼滿了標簽,1997年她出生時,趙本山已經(jīng)是全國聞名的大明星,她剛會走路就被抱進演播廳,8歲踩著遼寧春晚的舞臺唱兒歌,臺下坐著的都是父親的徒弟和圈里的大佬。
所有人都說:“這孩子生在終點線。”可終點線之后,是數(shù)不盡的坎。
16歲去新加坡留學時,趙本山每月給她6000新幣,約合人民幣3萬元生活費,在普通家庭看來這是天文數(shù)字,可在她的同學圈里卻不夠看。
有同學開跑車上學,背的包抵得上普通人半年工資,她想攢錢買個心儀的包,得趁著課余時間去端盤子、發(fā)傳單。
有次被同學撞見,對方撇著嘴說:“趙本山的女兒還裝窮?”這話像根刺,扎在她心里。
更難受的是,她想靠自己掙點錢,16歲時試著開直播唱歌,一場下來能掙不少錢,可評論區(qū)卻刷滿了“要不是趙本山女兒,誰看你”。
她躲在宿舍被窩里哭到天亮,第二天照樣笑著給家里打電話說“一切都好”。
回國后,她想闖出名堂的心思更烈。
上《天天向上》時故意說東北話拉近距離,一句“社會你球姐”火了,卻被罵“沒教養(yǎng)”;演《劉老根》時熬了幾個通宵練臺詞,觀眾卻盯著屏幕說“不如丫蛋自然”。
轉(zhuǎn)行做直播帶貨,每天熬到后半夜選品,嗓子喊啞了銷售額還是上不去,彈幕里總飄著“網(wǎng)絡乞丐”的字眼。
那些“趙本山女兒”的光環(huán),慢慢變成了枷鎖,做得好是“靠爹”,做得不好是“丟人”。
她跟抑郁癥斗了十年,除了懷孕頭三個月,幾乎每天都要靠藥物維持。
2021年趙家傳媒的徒弟接連出事,趙本山愁得頭發(fā)白了大半,她看著父親的背影,悄悄把藥量加了一倍,她怕自己的痛苦,成了壓垮父親的最后一根稻草。
比豪宅更暖的光
在趙珈萱最難的時候,不是父親的豪車別墅,而是一個普通男人的“慢慢來”,成了她的救命稻草。
她的丈夫小陳,是2023年2月14日她在微博上曬出的“新年禮物”,照片里兩人穿著紅棉襖舉著結(jié)婚證,配文寫著“順境逆境,健康疾病,我都陪著你”。
只是那時沒人想到,這句話會在兩年后成了真。
其實早在5年前,還沒結(jié)婚的時候,小陳就跟她說:“以后有錢了,給你買套房,讓你踏實?!?/p>
今年她情緒崩潰時,小陳偷偷拿著身份證,在北京市區(qū)攢錢買了套房,“我都不知道,他就想讓我有歸屬感”。
趙珈萱在直播里說這話時,眼里第一次有了點光。
這次抑郁癥復發(fā),小陳更是寸步不離,怕她胡思亂想,把家里的刀都收了起來;她手抖得握不住水杯,他就端著水一點點喂;晚上她睡不著,他就陪她在客廳坐一夜,反復說“你不用活成別人眼里的誰的女兒,你就是趙珈萱”。
有人說小陳“高攀”了趙本山的女兒,可只有趙珈萱知道,在她連站都站不穩(wěn)的時候,是這個男人蹲下來幫她系鞋帶,說“慢慢來”,這比任何豪宅豪車,都讓人踏實。
趙本山也在學著改變,他推掉了大部分工作,每天在家陪女兒曬太陽,給她削蘋果時手都在抖,以前他總覺得,給孩子最好的物質(zhì)就是愛,現(xiàn)在才明白,女兒想要的可能只是陪伴。
那些年他忙著上春晚、跑商演,每年女兒生日,陪在她身邊的只有哥哥。如今他想彌補,卻發(fā)現(xiàn)有些時光,錯過了就回不來了。
被“金山銀山”困住的孩子
趙珈萱的故事,不是個例。
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很多“富養(yǎng)”的孩子,正被困在物質(zhì)堆里喘不過氣。
好萊塢影星布拉德?皮特也曾公開談到,自己的女兒希洛從小在保鏢、豪車、私人飛機的環(huán)繞中長大,卻在12歲時被診斷出焦慮癥。
皮特后來推掉了半年的工作,帶女兒去非洲做公益,“在看到那些孩子為了一個饅頭開心一整天時,她才第一次告訴我,‘爸爸,我以前太貪心了,我想要的其實是你陪我踢一場球’。”
這些案例里藏著一個扎心的真相,父母總以為“物質(zhì)=愛”,卻忘了孩子的心里有個“情感賬戶”,需要用陪伴、理解、傾聽去充值。
趙本山給女兒請最好的鋼琴老師,4歲就讓她學琴棋書畫,10歲過鋼琴十級,可他不知道,女兒練琴時最想的,是他能像別的爸爸一樣,夸一句“累了就歇歇”。
目前,趙珈萱的抑郁癥還在反復,但最近的直播里,她眼里的光多了些。
有次她對著鏡頭說,小陳今天帶她去公園喂鴿子了,小陳還告訴他,你不用急著好起來,我陪你慢慢熬。
當時,彈幕里有人問,你爸給你那么多錢,還不夠你開心嗎?
她笑了笑說,錢能買別墅,但買不來有人陪你在別墅里發(fā)呆的踏實。
現(xiàn)在,趙本山現(xiàn)在很少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里,有記者拍到他在菜市場買菜,穿著普通的夾克,跟攤主討價還價,身后沒有保鏢,只有一輛普通的家用車。
這世上的痛苦,從來分三六九等,有人為柴米油鹽發(fā)愁,有人為心里的窟窿煎熬,前者或許能用錢解決,后者卻只能靠人心來填。
結(jié)語
趙本山的故事,像面鏡子,照出了多少父母的誤區(qū),我們總在拼命賺錢,想給孩子“最好的”,卻忘了問孩子“你想要的是什么”。
趙珈萱的病房里,不需要勞斯萊斯的鑰匙,只要有丈夫削好的蘋果和父親的陪伴就夠了,或許這些,才是她最需要的“解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