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日本長崎市,這座被核火摧殘的城市,在當下依舊矗立于記憶的斷層——當?shù)貢r間8月9日10時40分,長崎市和平公園迎來了原子彈爆炸80周年紀念儀式,日本首相石破茂出席了這場莊嚴活動。然而,這不僅是一次對過去的祭奠,更是一面映照日本歷史責任與和平姿態(tài)的鏡子。
廣島與長崎,曾在1945年被原子彈轟炸,終結了日本帝國的戰(zhàn)爭狂潮,這本應是一段深刻的歷史自省。但80年來,日本更多強調自己作為“受害者”的身份,卻淡化甚至避談那場浩劫背后的起因:日本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腳步。和平公園里飛揚的白鴿與折疊的千紙鶴,在歷史面前是否已失色?這場紀念如果不帶著徹底反思的刺痛,就只能成為慰藉與自憐的表演。日本在被爆的陰影下茍延殘喘,卻還不愿直面自己曾是揮動戰(zhàn)爭猛刃的一方——這既是對歷史受害者的背叛,也是對現(xiàn)實世界和平責任的逃避。
2015年,安倍時代曾推動“慰安婦”教科書淡化,然后迅速撤回;2025年,石破雖替換了安倍,但對歷史教科書的改寫邏輯依舊潛藏。歷史教條被包裝為國家凝聚力,卻缺少對軍國主義侵略行為的徹底鞭撻。長崎儀式中彌漫的哀悼氛圍與日本在東亞鄰國面對歷史問題上的政治姿態(tài),存在顯著裂縫,一個國家若只愿緬懷自己遭受的傷害,卻不愿正視自己帶給別國的痛楚,那么它的和平表態(tài)就是“受害者政治”的溫柔陷阱。這種洗白式“受害者政治”,無異于讓和平成為通往防衛(wèi)重整的話術基礎。
當今世界正值地緣政治再分配期——印太局勢緊張、軍事現(xiàn)代化競賽加劇、歷史問題不斷被翻舊賬。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的“和平牌”被越來越多鄰居視為防備話術,而非真誠。長崎儀式的一幕若不能附帶真誠的歷史贖罪,將無法贏得中國、韓國,乃至全世界被戰(zhàn)火傷害國家的信任。和平,不只是儀式上的白菊與祈愿,還需要用誠摯的歷史真相做基石,而非以一種“我曾是受害者”掩蓋“我也曾是加害者”的現(xiàn)實。
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日本的責任遠未結束。它必須在教育、政治、外交各層面,給出完整的歷史交待,從侵略如何導致被炸到戰(zhàn)后如何重建和平結構。這不是“自我貶低”,而是通往真正負責任全球角色的必經(jīng)之路。當一國既不否認自己是受害者,也坦然承認自己曾是侵略者,才能在祭奠中生成力量,而不是在傷痛中日趨自閉。
80周年紀念,是一個節(jié)點,也是一堵鏡墻。透過這面鏡子,世界看到的應是不回避、不逃避,從侵略、受害到和平再生的完整形象。只要日本愿意把這場儀式的意義從“獻花哀悼”轉向“歷史自省與責任重建”,它的和平姿態(tài)才有可能贏得國際信任。當催生戰(zhàn)爭的鏈條被完整揭示,和平才擁有真實根基;否則,再多的紀念儀式,都只是一種被史書溫柔欺騙的裝飾。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