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餃子入伏的面”,這個說法幾乎無人不知。它把一年里最熱的“三伏”與夏末第一個節(jié)氣“立秋”,用兩種再家常不過的面食串了起來。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這不過是“找個理由吃餃子、吃面條”,但事實上,這個說法藏著古人對天時與飲食的深刻理解,堪稱“避暑與養(yǎng)秋”食譜。
入伏——“以熱制熱”:古人把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定為初伏,是一年最熱時段的開端。
在沒有空調(diào)的時代,人最容易“苦夏”——胃口差、出汗多、體力消耗大。面條因制作快捷、湯水充足、易加菜碼,成了最合時宜的“快餐”。
立秋——“搶秋膘”:立秋在公歷8月7日左右,暑氣未退,但早晚已有涼意,舊時民間講究“立秋貼秋膘”。
意思是:苦夏掉的分量要在立秋當(dāng)天補回來。餃子皮裹餡、葷素一體,既易消化又能“一口吃出個胖子”,于是成了“貼秋膘”的首選儀式。
面食的種類繁多,為何偏偏是“立秋的餃子入伏的面”,而不是其他的面食品種?
三伏天大量出汗,需要快速補充能量和電解質(zhì)。一碗面既能補充碳水,又靠湯里的鹽分、蔬菜、雞蛋等,把鈉、鉀、維生素一次補齊。
立秋后,腸胃已熬過最難的酷暑,正適合“加點油水”。餃子皮提供碳水,餡料里豬肉、羊肉、韭菜等,一次補齊蛋白質(zhì)、脂肪、膳食纖維。
“立秋的餃子入伏的面”,其實自古就有這一習(xí)俗。若你有心,翻閱古文典籍,就能在很多文獻中找到相應(yīng)的記載。
宋代《歲時廣記》有“六月六日造湯餅”的記載,湯餅即今日的面條。宋人會在伏日當(dāng)天“以熱湯濯足,啖湯餅,汗出而病去”,暗合“以熱制熱”的中醫(yī)理念。
元代《飲膳正要》把“羊肉水滑面”列為宮廷暑日膳食;明代《帝京景物略》則記載:“立秋日,民間買肉加菜,裹面為餃,號‘貼秋膘’”。
清代滿人入關(guān),把“煮餑餑”(餃子)的宮廷禮帶到民間。《燕京歲時記》明確寫道:“立秋日,富家宰牲,貧者市肉,皆作餃子,謂‘搶秋膘’”。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入伏的面、立秋的餃子”完成了從宮廷到市井的“下行”,成為人們在炎炎夏日的共同記憶。
“立秋的餃子入伏的面”,是古人用食物記錄的“氣候提示符”,它提醒我們:在極端天氣里,一定要先照顧好腸胃,再談詩和遠方。
立秋已至,伏熱未央。立秋日,不妨親自動手,全家上陣,包上一餐餃子,趁這立秋好時機——貼秋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