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之,篤行之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薄蹶柮?br/>
常言道,三思而后行。意思是思考在前,行動在后,必須經(jīng)過仔細周密的考慮才能有所行動,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三思而后行”,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孔子對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評價,著實令人費解。有的人指出,孔子是贊同季文子的做法的,并且孔子認為三思還不夠,還要再想一次才可以;有的人則持相反的觀點,指出孔子實際上是反對季文子這種過多思慮的做法,認為只要“再”,即只要想兩次就可以了。從字面的意思看來難免糊涂,然而從孔子的思想主張,從他周游列國游說各諸侯施行仁政的行事作風則不難看出,上述第二種觀念更符合孔子的本意。
而王陽明對于思與行的關系則這樣認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在強調(diào)知與行的統(tǒng)一。所謂知,便是對事情各方面的思考與了解,只有思考明白、了解清楚了才能開始行動;所謂行,便是將那些思考明白、了解清楚的東西付諸實踐,如此才能有所成就。王陽明指出,圣人之學乃身心之學,其要領在于體悟?qū)嵭?,不可將其當作純粹的知識,僅僅流于口耳之間。
三思而行,已成為對沖動氣盛的年輕人最好的勸諫,一直頗受世人的推崇。人們相信,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決定才是最好的,經(jīng)過反復思量的行動才能順利地進行。不幸的是,由此而形成了一種重思考而輕行動的風氣?;蛟S是過于謹慎,過于追求萬無一失,人們將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在了無限的沉思之中,結果越想越覺得準備不夠充分,越想越覺得存在很大的問題,想著想著,本可以嘗試的想法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無疾而終。由于人的四維空間是無限寬廣的,不受客觀事物與能力的強行束縛,因此,想著想著便偏離正軌、越想越遠而找不到重點。當人們在思想的海洋中暢游太久而遲遲不上岸來付諸實踐,結果無疑是窒息于其中,失去了付諸實踐的機會。
唐代,中原有一片山脈盛產(chǎn)靈蛇,蛇膽和蛇心都是很好的藥材,雖然蛇毒劇烈,見血封喉,可是為了賺錢,很多人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去捕蛇。有一天,有三個從南方來的年輕人來到附近的村子,準備進山捕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