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真言求功。”——王陽明
說話是一門藝術(shù),懂得如何說話,在何種場合說話,往往能夠轉(zhuǎn)禍為福。有句俗語:“見什么人,說什么話。”這確實是一種說話的策略,但是這個話卻又有一個標(biāo)準(zhǔn),那就是都要講真話。王陽明說講真話是很難得的,特別是在一些特定的時候和場景更加顯得寶貴。講真話能夠求得功名,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也還是真話。不過,在某些場合講真話要懂得方式方法。
有這樣一個幽默故事,說有個外國的留學(xué)生贊美中國的男同學(xué)很帥時,那男同學(xué)謙虛道:“哪里,哪里?!边@個學(xué)了一點中文的外國留學(xué)生感到不知所措:“我只不過客套地贊美他,他還要問我具體美在哪里?!边@個留學(xué)生當(dāng)然不知道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含蓄。
其實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含蓄一點也未嘗不好,如果把話說得太直、太透,可能會引起對方的不滿,或者對自己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但意思又不能不表達(dá)。這時,如果采用“借他人之言,傳我腹中之事”的方法,借用一個并不在場的第三者之口說出,便可以弱化對方的不滿和對自己的不利影響。
在語言策略上,這種方法被稱為近話遠(yuǎn)說。運(yùn)用此法,能夠人為地拉開話題與現(xiàn)場之間的距離,給雙方留下一個緩沖帶。
說話轉(zhuǎn)個彎兒,在表達(dá)自己意見的同時,也為自己留了條后路。顧及了雙方的面子,使自己和對方都有臺階下。對于不宜直言的問題,繞個彎兒說話,會讓自己化險為夷。說話繞彎子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有時確能化解過激的行為。
我國古時候,有一個縣官很喜歡附庸風(fēng)雅,盡管畫術(shù)不佳,但畫畫的興致很高。他畫的虎不像虎,反而像貓。并且,他還每畫完一幅畫,都要在廳堂內(nèi)展出示眾,讓眾人評說。大家只能說好話,不能說不好聽的話,否則,就要遭受懲罰,輕則挨打,重則流放他鄉(xiāng)。
有一天,縣官又完成了一幅“虎”畫,懸掛在廳堂,召集全體衙役來欣賞。
縣官得意地說:“各位瞧瞧,本官畫的虎如何?”
眾人低頭不語??h官見無人附和,就點了一個人說:“你來說說看?!?/p>
那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說:“老爺,我有點怕?!?/p>
縣官:“怕,怕什么?別怕,有老爺我在此,怕什么?”
那人:“老爺,你也怕?!?/p>
縣官:“什么?老爺我也怕。那是什么,快說?!?/p>
那人:“怕天子。老爺,你是天子之臣,當(dāng)然怕天子呀!”
縣官:“對,老爺怕天子,可天子什么也不怕呀!”
那人:“不,天子怕天!”
縣官:“天子是天老爺?shù)膬鹤樱绿?,有道理。好!天老爺又怕什么??/p>
那人:“怕云。云會遮天?!?/p>
縣官:“云又怕什么?”
那人:“怕風(fēng)。”
縣官:“風(fēng)又怕什么?”
那人:“怕墻?!?/p>
縣官:“墻怕什么?”
那人:“墻怕老鼠。老鼠會打洞?!?/p>
縣官:“那么,老鼠又怕什么呢?”
那人:“老鼠最怕它!”來人指了指墻上的畫。
故事中,被點名的差役沒有直接說縣太爺畫的虎像貓,而是接二連三地抬出第三方,繞著彎說話。讓縣官在眾人面前保住了臉面,又讓自己避免了一場災(zāi)難。
人常說:“良言一句暖三冬,惡語傷人六月寒。”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一句話可以把人說笑,一句話也可以把人說惱。人與人之間性格各方面都有差別,生活中也常常遇到一些不便于直言的場合和事情,說話委婉一點、繞一點彎兒,讓逆言裹著糖衣,自然可以生出迂回進(jìn)言的效果,讓人思考以后才知道,揣摩之后才明白。
善言的高手,即使遇到棘手的話題或難以回答的問題,也能夠巧妙地運(yùn)用一些方法,如近話遠(yuǎn)說,從而避免惡語傷人。
◇這樣轉(zhuǎn)彎說話會更好◇
我們都知道轉(zhuǎn)彎說話更容易讓對方接受,達(dá)到自己的目的。那么,到底如何轉(zhuǎn)彎說話呢?
言辭不可太露骨
“言不可盡善?!薄蹶柮?br/>
當(dāng)代著名學(xué)者季羨林曾說過一句話:假話全不說,真話說一半。這句話是季羨林從大半生豐富的閱歷中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前半句警告那些喜歡吹噓、撒謊的人,一個假話總要十個假話來圓,假話越說越多只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麻煩,所以還是不說為好;后半句就更微妙了,真話為什么要說一半呢?因為很多時候,說得越多錯得也越多,少說話不僅能夠避免傳播謠言,也能夠給人留下處事謹(jǐn)慎的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