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與普京定于8月15 日在美國阿拉斯加會晤,聚焦烏克蘭危機和平方案,俄方確認并邀請下次在俄舉行。美媒稱澤連斯基可能參會,不排除三方會談,烏方對此暫未回應。特朗普暗示協(xié)議或涉領土交換,澤連斯基之前曾明確反對割讓領土,稱愿共同實現持久和平。俄方稱籌備不輕松,網友質疑會晤動機。
當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輕描淡寫地宣布將與普京在阿拉斯加會晤時,這出政治戲劇的舞臺已然搭在了北冰洋的寒風中。選擇這塊“最后的邊疆”作為會晤地點,猶如在美俄關系的凍土帶上點燃了一堆曖昧的篝火——既是對1959年阿拉斯加建州時赫魯曉夫“我們居然賣掉了金子換皮毛”歷史嘲弄的當代回應,更是對克里米亞問題這個“國際政治潰瘍”的另類叩診。
剛剛,美國媒體突然放出澤連斯基可能參會的消息,堪比在賭桌上突然亮出的底牌。這種“信息煙霧彈”戰(zhàn)術,讓人想起丘吉爾的名言:“真相需要謊言作為保鏢?!卑讓m顯然深諳此道——先讓媒體放風測試各方反應,就像廚師在湯鍋里先撒一把鹽嘗嘗咸淡。烏克蘭國家新聞社所謂“籌備計劃仍然相當模糊”的表態(tài),恰恰暴露了這場外交博弈的臨時劇場性質,特朗普團隊的即興表演風格在此展現得淋漓盡致。
關于澤連斯基可能參會的消息,普京尚未回應,個人認為,俄方對此的反映會很大。普京踏足阿拉斯加的政治象征意義,不亞于當年赫魯曉夫在聯合國大會上敲皮鞋的戲劇性場面。俄總統(tǒng)助理烏沙科夫稱兩國是“近鄰”的說辭,堪稱當代地緣政治最辛辣的黑色幽默——隔著白令海峽相望的美俄,確實比許多接壤國家還要近。這種地理現實與政治疏離的荒誕對照,恰如馬克·吐溫筆下“最熟悉的陌生人”。
澤連斯基“烏克蘭人不會拱手相送自己的土地”的強硬表態(tài),在特朗普暗示“領土交換”的背景下顯得尤為悲壯。這讓人想起1919年巴黎和會上顧維鈞的痛陳:“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小國領袖在強國博弈中的無奈,恰似狂風中的蘆葦,明知可能折斷卻仍要挺直腰桿。
美俄心照不宣地將中國排除在會談之外,這出“二人轉”里藏著“遠交近攻”的古老智慧。就像兩個棋手對弈時都刻意忽略旁觀的高段位棋手,表面上是尊重“烏克蘭問題相關方”的游戲規(guī)則,實則是擔心中國這個“變量”會打破精心設計的平衡方程式,直接影響到他們如此公開地瓜分烏克蘭的利益。
若美俄達成某種戰(zhàn)略妥協(xié),東大將面臨地緣政治的“三重門”:其一,俄羅斯可能在西線壓力減輕后調整“向東看”戰(zhàn)略,就像19世紀俄國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失敗后轉向遠東擴張;其二,美國得以騰出手來強化印太戰(zhàn)略,如同二戰(zhàn)后期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后加速向柏林推進;其三,國際秩序可能進入“新雅爾塔”時刻,發(fā)展中國家的話語權將面臨更復雜的博弈環(huán)境,必將受到更大力度地空間擠壓。
面對這種局面,中國可以采取“太極三式”應對:首先,深化與歐亞經濟聯盟的對接,用經濟紐帶鞏固戰(zhàn)略關系,如同古代絲綢之路的商隊總能穿越政治隔閡;其次,在聯合國框架下推動多邊解決機制,像熟練的園丁同時培育多株幼苗;最后,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國際支付體系,打造數字時代的“金融長城”。
回望1991年阿拉斯加與俄羅斯簽署合作協(xié)議時的樂觀氛圍,再看今日白令海峽兩岸的劍拔弩張,不禁令人唏噓歷史周期的無情輪回。特朗普選擇在此地會晤普京,或許暗含對“俄美蜜月期”的某種懷舊,但這種情感在地緣利益面前往往脆弱如阿拉斯加春季的浮冰。
澤連斯基若真能參會,其處境將如同走鋼絲的雜技演員——既要展現烏克蘭的主權尊嚴,又不得不接受大國設定的撕扯自己身上的白肉的游戲規(guī)則。普京是否會當場變臉,取決于會談觸及俄羅斯紅線的程度,就像溫度計碰到臨界點必然爆裂。最后,用一首打油詩總結一下。
北極風煙起,冰原對弈急。
黑卒渡白令,紅帥守烏東。
虛實媒體戰(zhàn),縱橫首腦棋。
百年觀變局,一子定高低。
#曝澤連斯基或加入特朗普普京會晤# #普京將10年來首次赴美# #澤連斯基說領土一寸不讓底氣何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