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東亞四國中,歷史上,韓國、朝鮮、越南、日本都是使用漢字的,只是到了后來,韓國、朝鮮和越南才廢除了漢字,唯獨日本,還是保留了漢字。在日語中,至今保留近2000個漢字,一個日本人對這些漢字都認識。這已經相當于中國的初中生認識漢字的水平了,所以,
中國人和日本人通過漢字溝通沒有什么障礙。
為什么日本人不把漢字去掉而用平假名、片假名代替,像韓國人那樣呢?
在廢除漢字這個問題上,越南和韓國的目的是為了去除中國文化的影響,因為在這些國家的歷史上,長期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存在,在他們的心里存在著巨大的陰影,他們認為,廢除了漢字,就表示自己不再是中國的附屬國,所以,不遺余力的推行廢除漢字的運動。
日本呢,和這兩個國家不同,在歷史上,日本相對于獨立,而且,在近代歷史上,數(shù)次戰(zhàn)勝中國,他們不認為自己是中國的藩屬國,反而認為自己是華夏文明的一部分,沒有韓國和越南的自卑感,對于廢除漢字也就不那么熱心。
此外,日本的語音很少,學習日語,要從五十音圖學起。雖然日語的音其實沒那么少,但是跟有音調,元音和輔音都大大超過日語的漢語,以及輔音位置遠遠比日語自由的印歐語相比,還是少的可憐。如果廢除了漢字,日本的文字就亂了套。
日本有一些讀音,如果單獨從發(fā)音上聽,可以表示很多意思,如果不寫成漢字,根本無法區(qū)分。這類詞同音不同意的詞在日語中還有很多,雖然很多這類同音詞之間的意思差的比較遠靠著語境能大致區(qū)別,但是意思相近的也不少。
事實上日本也曾經試過廢除漢字,但最后還是決定保留。日本歷史上,由于長期使用漢語文,大量的漢語詞匯進入日語,如《角川國語詞典》所收的60218個日語詞匯中,據(jù)統(tǒng)計,漢語借詞多達33143個,占詞匯總數(shù)的55%。
由于漢字在日本的長期使用及其深遠影響,即使假名創(chuàng)制以后,日文中仍無法排斥漢字,假借漢字仍與假名混合使用。后代雖有人提出廢除日文中的漢字的主張,但一直遭到日本各界的反對,未能施行。漢字在日文中一直占有較大比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日本政府頒布《當用漢字表》,其字數(shù)為1850個。1981年,日本政府又頒布《常用漢字表》,字數(shù)增至1945個。這說明,假借漢字在日文中仍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在問到日本為什么不廢除漢字這個問題的時候,一位日本朋友的回答十分有趣:“日本文化是由假名和漢字同時構成的,倘若其中任何一個消失,剩下的那個都會孤單得很呢?!?/p>
還有一位日本朋友說:“我認為,夾雜著漢字的日本文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p>
雖然感覺她說的怪怪的,但是,還是有一種莫名的高興,和我有同感的人不在少數(shù)吧?
漢字作為現(xiàn)今唯一尚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其影響之深遠不可計量。對于東亞各國的發(fā)展產生了深刻影響,但是,進入近代以來,一些狹隘的民族主義,而軍事斗爭正好利用了其卓越之處,企圖開始在越南,韓國,朝鮮抬頭,他們以各種方式阻止?jié)h字的流傳繼承。造成了上述國家硬生生的把本來屬于民族之根的漢字去除,以至于到了現(xiàn)在,這些國家開始反思,檢討消除漢字的消極影響。一些學者認為,受漢字文化影響而成長的國家,企圖以廢除漢字來擺脫中華文化的影響,絕對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在這一點上,日本做的,倒是更為明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