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聯(lián)
本文系真實案件改編,資料來源:
江蘇網(wǎng)---《最高院核準的江蘇第一例死刑案罪犯被執(zhí)行》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部分圖片非案件真實畫像,僅用于敘事呈現(xiàn)。
七月的南京,天氣異常悶熱。
2000年7月11日凌晨1時,揚子二村24幢籠罩在深夜的寂靜中。
當社區(qū)值班保安趙明完成例行巡查,準備在崗亭打個盹時,201室傳來的一聲尖叫。
緊接著是重物倒地的悶響,還有嬰兒的啼哭聲。
趙明握緊手中的電筒,猶豫了三秒鐘要不要上去查看。
就在這時,他看見一個身影從二樓陽臺快速滑下,動作十分利落。
"站??!"趙明下意識地喊了一聲,但那個身影已經(jīng)消失在小區(qū)的暗影里。
十分鐘后,警笛劃破了夜空。
南京市公安局刑警隊副隊長姚勇帶隊趕到現(xiàn)場。
走進201室的瞬間,即便是辦過無數(shù)案件的他,也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
客廳里,61歲的吳某寶倒在血泊中,頭部傷口猙獰。
臥室里,他的女兒吳某玲和丈夫石某某倒在床邊。
而在兒童房內,年僅兩歲的小石某蜷縮在小床上,娃娃臉上除了淚痕,還有刺目的血跡。
"兇手有非常有經(jīng)驗。"專門負責現(xiàn)場勘查的技術組長鄧飛指著陽臺的護欄說,"你看這個攀爬的痕跡,很專業(yè),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在死寂的房間里,一臺被遺落的錄音機正循環(huán)播放著《月亮代表我的心》,優(yōu)美的旋律回蕩在這個血腥的犯罪現(xiàn)場。
技術人員在錄音機上提取到了一枚指紋,但和任何已知的犯罪記錄都對不上號。
"經(jīng)過檢查,并沒有什么貴重物品遺失。"一位年輕警員向姚勇報告,"但按現(xiàn)場情況看,這不像是一起單純的入室盜竊。"
姚勇點點頭。他蹲下身,仔細觀察著地板上的血跡噴濺痕跡。
從血跡分布來看,兇手的身高應該在170厘米左右,作案時非常冷靜,每一刀都直奔要害。
"通知技術科,"姚勇站起身,"我要求進行最精密的痕跡檢驗。
就算用放大鏡,也要把現(xiàn)場的每一寸都檢查到。"
在晨光熹微中,姚勇望著漸亮的天空。
二十年的刑警生涯告訴他,這個案子不簡單。兇手太冷靜,太專業(yè)。
南京市公安局技術鑒定科的實驗室里,鄧飛正對著顯微鏡發(fā)呆。
這是他第三次檢查從現(xiàn)場提取的指紋。
"有問題,"他喃喃自語,"這個指紋的紋路,不是普通人的。"
作為一名在技術科工作了十五年的老警察,鄧飛見過各種各樣的指紋。
但眼前這個卻很特別——指紋邊緣有非常明顯的腐蝕跡象,像是長期接觸某種化學物質留下的痕跡。
"姚隊,你得看看這個。"鄧飛叫來專案組負責人姚勇,"這些疤痕,是無損檢測時用的顯影劑造成的。
我以前在化工廠做過技術支持,見過類似的案例。"
姚勇的眼睛一亮。
這或許是破案的第一個關鍵點:兇手可能是一名化工行業(yè)的技術人員。
與此同時,在重案組的審訊室里,幸存的鄰居老張正在接受詢問。
"那天晚上,我確實聽到動靜了,"老張說,聲音有些遲疑,"但那聲音很輕,像是有人在用工具撬陽臺門。
“我以為是老吳自己在修臺門呢,我就沒去理會?!?/strong>
專案組民警王莉追問道,"能具體描述一下嗎?"
"就是那種...金屬摩擦的聲音,就像是螺絲刀撬的聲音。"老張努力回憶著,"你們說了,我才知道,原來人家是從陽臺爬上去的。
那么高的樓,那么窄的陽臺護欄,誰能想到會有人爬上來撬門呢?"
專案組的另一個發(fā)現(xiàn)來自死者吳某寶的工作單位。
"吳老最近在負責一個項目招標,"他的同事說,"好像是關于一批進口設備的檢測資質。
這事兒爭議挺大的,有些企業(yè)為這個鬧得挺厲害。"
所有的線索似乎都指向了一個方向:這不是一起普通的入室搶劫案,兇手很可能與化工行業(yè)有關,并且具備專業(yè)的技術背景。
”有可能是商業(yè)糾紛引發(fā)的報復。“
但是,為什么要下這么重的手?
一個兩歲的孩子,又做錯了什么?
專案組的會議室里,墻上貼滿了現(xiàn)場照片和各種分析圖表。
姚勇站在照片墻前,一遍遍梳理著案情。
他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兇手在作案時顯得異常冷靜,甚至在離開前還收拾了下犯罪現(xiàn)場。
這種從容,不像是一個臨時起意的罪犯。
"調取附近所有的化工企業(yè)員工檔案,"姚勇對專案組下達了新的指令,"重點排查技術崗位,特別是和無損檢測相關的人員。
同時,摸查最近半年內所有的設備檢測招標項目的企業(yè)。"
就在專案組忙于調查的時候,一份來自法醫(yī)室的報告引起了注意。
報告顯示,死者身上的傷口有一個特殊的角度,這表明兇手很可能是個左撇子。這個發(fā)現(xiàn)讓排查的范圍進一步縮小。
然而,就在線索明朗的時候,案情出現(xiàn)了意想不到的轉折。
原本看似相關的檢測項目招標并沒有太大問題,所有的有嫌疑的企業(yè)和人都有完整的不在場證明。
專案組又回到了起點。
"也許我們的思路錯了,"專案組年輕警員小李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兇手作案的目的,根本就不是為了錢,也不是為了什么招標呢?"
這個問題讓會議室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案件就這樣毫無線索的停滯了三年。
2003年12月9日的南京,裹挾著刺骨的寒意。
13時12分,揚子一村15幢308室傳來一聲尖叫。
鄰居王阿姨正要上前查看,卻看見一個身材瘦高的男子匆匆離開。
王阿姨后來向警方描述,"只看到他的背影,他對這里很熟悉的樣子,走路步伐很穩(wěn),一點都不慌張,所以我就當時就沒有懷疑。"
當姚勇站在命案現(xiàn)場時,29歲的女孩徐某某倒在地上,脖子上的勒痕清晰可見?,F(xiàn)場沒有打斗痕跡,反而異常整潔。
專案組的老刑警李德明蹲下身檢查門鎖,"門是被專業(yè)工具撬開的,痕跡和三年前那起揚子二村滅門案子很像。"
姚勇聽到非常驚訝,立馬上前查看。
三年前滅門慘案調查始終沒有進展,都成了他的心病了。
驗尸報告很快出來:死者系被勒頸致機械性窒息死亡。
兇手使用的是一根尼龍繩,手法老練。。
鄧飛突然注意到死者的隨身物品中有一個工作證,"這姑娘是揚子石化的臨時工,負責管理職工檔案室。"
這個發(fā)現(xiàn)讓姚勇心中一動。
三年前的案子,線索都指向化工行業(yè),現(xiàn)在受害者恰好也是化工企業(yè)的員工,這絕不是巧合。
"調取附近所有監(jiān)控,"姚勇立即下令,"重點關注案發(fā)前后進出小區(qū)的所有人員。同時,查一下?lián)P子石化最近五年所有離職的技術人員。"
第二天凌晨,專案組收到了一個意外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