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宮的“火速通行證”
8月9日,美國商務部突然給英偉達開了綠燈,H20芯片出口許可證直接發(fā)到手上,這意味著此前因禁令而停滯的訂單馬上就能發(fā)往中國企業(yè)。按理說,這本該是個好消息,可背后的劇情,卻讓人覺得有些微妙。
許可證的到來并不突然。幾天前,英偉達CEO黃仁勛又一次走進白宮,這是他近期第二次與特朗普面對面交流。7月10日,他來過一次;7月14日,他就出現(xiàn)在北京,緊接著宣布解除對華出口禁令。當時,英偉達還沒拿到商務部的許可,這一步看起來更像是提前向中方示好。
但這次黃仁勛再次“飛奔”白宮,明顯帶著兩件事:一是催證——H20如果不及時放行,英偉達就可能失去龐大的中國市場;二是匯報——中方相關部門已經(jīng)正式約談,要求提供芯片無安全漏洞的證明。
問題就在這里——證是拿到了,材料卻沒交出來。中方?jīng)]等到確鑿的安全證明,等來的卻是美方的通行證。
(二)芯片的“隱形炸彈”
今年5月,美國阿肯色州議員提出《芯片安全法案》,要求所有出口的高端芯片必須內(nèi)置位置跟蹤功能。雖然還沒正式立法,但直接把風口浪尖推向了英偉達。
業(yè)內(nèi)爆料稱,英偉達的高端芯片確實已經(jīng)具備遠程關停和定位能力。這意味著,如果真有問題,采購了H20的中國企業(yè)甚至整個AI產(chǎn)業(yè),都可能在關鍵時刻被“遠程按下暫停鍵”。
7月21日,中方媒體開始提醒境外芯片的竊密風險,雖然沒點名英偉達,但氣氛已經(jīng)變了——大家對解禁H20并不興奮,反而充滿了防備。7月31日,關鍵一幕發(fā)生:中方部門正式約談英偉達,要求提交無安全風險的證明材料。
這對英偉達來說是個警告:我們不缺芯了。國產(chǎn)替代的速度,可能比它想象得更快。人民日報的一句“英偉達,讓我怎么相信你”,更是讓它壓力倍增。
8月6日,英偉達發(fā)布聲明否認芯片存在后門,但依舊沒提供給中方任何書面證明。與此同時,它的首席安全官在官網(wǎng)上“懟”美國議員,稱任何后門都是漏洞——然而這番話說給美國聽,中方市場并不買賬。
(三)換芯的加速度
就在英偉達忙著辯解的同一天,華為宣布全新神經(jīng)網(wǎng)絡計算架構開源。這被視為對抗英偉達CUDA生態(tài)封鎖的關鍵一步。昇騰芯片、開源CANN工具鏈正在形成一個自主的AI生態(tài),這不僅削弱了英偉達的技術壁壘,也讓國產(chǎn)廠商有了獨立發(fā)展的底氣。
車企的動作更直白。今年5月,一家新能源車企用一顆自研芯片直接替換掉了四顆英偉達Orin;另一家車企則用“Turing”芯片接管了智能駕駛系統(tǒng)。操作系統(tǒng)、傳感器、算法同步國產(chǎn)化,意味著核心技術正一步步脫離英偉達的控制。
更重要的是,這不是企業(yè)的孤軍奮戰(zhàn)。國家層面正在推動國產(chǎn)芯片的比例評估和替代計劃,地平線、芯馳、華為等廠商積極與車企對接適配方案。一旦國產(chǎn)替代形成規(guī)模,英偉達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將被迅速蠶食。
從眼下的局勢看,美國議員強推后門法案的動機很明顯——技術不是單純的技術,它也可能是控制的手段。而對于中國來說,如果安全問題無法澄清,“禁售”只是時間問題。
英偉達現(xiàn)在拿著許可證,卻沒拿出證明安全的證據(jù),這不僅讓中方難以信任,也讓它在這場博弈中時間越來越少。畢竟,國產(chǎn)替代的車輪,已經(jīng)開始加速向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